第七十四章 羅貫中?蔣幹! (第2/3頁)
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下六合,封閉揚州過來的路,如此進可攻,退可守,既能支援張士誠,又能防備元軍,一舉多得。再有,應該趁機拿下和州,佔領江北之地。最好再能攻取無為州,如此一來,咱們也有了縱深,可以從容進退,不至於元軍來了,只能死撐。再有,如果元軍敗了,我們有漫長的江岸,方便即刻渡江,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張士誠奪了集慶!”
熟知歷史的人多半會覺得張希孟擔心有些多餘,高郵之戰就是張士誠贏了,奪取應天,也是順理成章。
可是站在當下,事情沒有發生,又有誰敢隨便斷言?
朱元璋很是贊同張希孟的判斷,可他猶豫了,“咱們剛剛商議妥當,要休養生息,不能隨便用兵。現在卻又要出動兵力,只怕會傷損到民力……”
見老朱面帶憂慮,李善長笑道:“上位,不戰而屈人之兵,也不是什麼難事。我想著咱們張先生一定有妙策,對吧?”
張希孟翻了翻眼皮,你可真看得起我!
不過要說起來,他還真想到了一個辦法。
你說張士誠派誰不好,非要派個寫小說的,這要是不騙他,都對不起他的職業。
至於用什麼計策,那就更不要費心思了,反正《三國演義》裡面都有……突然張希孟意識到一件事……貌似三國可用了不少元末的情節。
比如張士誠就和袁家很像,都是冢中枯骨。陳友諒噬主,前後弄死了倪文俊和徐壽輝,儼然元末小呂布。
最最好玩的就是赤壁之戰。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記載很簡略,最簡略的版本甚至只有一句話,就說曹操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引兵還。
甚至都沒有提到東吳。
當然了,在吳國方面的記載就豐富了不少,提到了水戰大破曹操,又提到了孫劉聯軍,火燒了營寨。
只不過不管任何一個版本,都沒有提到曹操死了八十幾萬人。
事實上如果曹操真的損失了八十幾萬人,這些士兵可是有家眷親人的,數量可能在幾百萬以上,這些人會無動於衷嗎?頃刻之間,曹操就完蛋了,還拿什麼統治天下?
即便是小說,也只敢送七萬赤焰軍啊,雖然這已經很離譜,足夠斷送一個國家了,但是比起老羅筆下的赤壁之戰,還是悠著許多的。
那有人要說了,難道三國裡面,精彩紛呈的赤壁之戰,都是老羅憑空捏造的嗎?
這裡要說一句,還真不是,三國的赤壁之戰是有原型的。
這個原型就是朱元璋和陳友諒之間的鄱陽湖大戰……在陳友諒舉幾十萬大軍順江而下,要攻擊老朱的時候。
人人畏懼,軍心大亂……這時候劉伯溫挺身而出,鼓勵朱元璋,穩固了戰心,又用康茂才詐降,伏擊陳友諒,朱元璋贏得了第一局。
戰敗的陳友諒逃回老巢,打造戰船,積蓄力量,等朱元璋去救小明王,他傾巢出動,趁虛偷襲,結果在洪都頓兵,被朱文正打得沒脾氣。
等老朱趕來了,陳友諒船大,為了穩妥,就用鐵索連起來,老朱針鋒相對用火船破敵,燒了陳友諒大軍,全殲六十萬人馬,還擊殺了陳友諒,第二年吞併了陳漢政權……
瞧見沒有,詐降計,連環計,火燒計,全都是老朱和陳友諒之間的交鋒。
羅貫中把這些寫到了三國演義之中,結果由於三國太出名了,這段也太精彩了,大傢伙就把小說的內容,當成了真實的三國。
而歷史上真正精彩的朱陳交鋒,卻被大多數人遺忘了。
盜版把原創弄倒閉了屬於是。
張希孟也不知道是該替老朱高興,還是該同情他:你的戰績人盡皆知,但你的戰績卻不屬於你!
讓一個碼字的給偷走了。
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