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頁 (第1/3頁)
滿座衣冠勝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整個大殷一片寂靜。
&ldo;有。&rdo;太檀琛站了出來,清晰地道。&ldo;寧元帥所言其他情形具細靡遺,獨獨遺漏了他自己的英勇行為。&rdo;
他侃佩而談,如數家珍,將其下屬在百姓中收集到的那些細節全都說了出來。
如果沒有寧覺非及時趕到,果斷指揮,並親自冒險上房斷火路,只怕火勢蔓延,會燒毀大半個城。
當百姓哭著呼喊自己身陷火場的親人時,寧覺非不顧下屬勸阻,數次衝進火場,成功救出十一人,令災民感激涕零,稱其為&ldo;活菩薩&rdo;。
寧覺非命臨淄府尹立刻安置受災百姓,使他們對官府並無怨懟,只有感激……
他說得繪聲繪色,並有證人若干,可隨時到官衙作證。
澹臺牧聽完,沉聲道:&ldo;對大檀大人之言,各位卿家有何見解?&rdo;
寧覺非不言話,雲深也不吭聲,澹臺子庭站出去,朗聲道:&ldo;天災人禍,世所常有,豈可以此罪人?寧元帥深居禁城,卻能倏然驚醒,及時趕到,可見其時刻警之惕之,未有懈怠。寧元帥親犯險,截斷火跆,救出百姓,使滿城安然無恙,傷者險見還生,其所作所為令人敬佩。寧元帥有功無過,請皇上明察。&rdo;
立刻,大檀明、鮮於驥、荊無雙、李舒等一干武將全都附和,那邊與雲深親厚的不少文臣也出班奏稟,均是稱頌寧覺非,認為他在此事中只有功績,並無過錯。
澹臺牧聽完,便道:&ldo;走水之事,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此刻尚無定論,便無人有過,寧愛卿處事果斷。指揮及時,並親身犯險,救民於烈火之中,堪為百宮之表率。著有司追查此事根源,從速報來。寧愛卿救火有功,賜玉璧一雙,享一年雙俸。此事不必再議。&rdo;
雖有人不滿寧覺非權傾朝野,極受君王恩寵,當此之時,也只能閉嘴不言。
很快,議題便轉,各部尚書都出班奏稟要緊事宜。每個人在政界都會有反對派,遇事必互相指責辯駁,以維護本派利益。澹臺牧都會耐心傾聽,然後詢問雲深意見。雲深十分穩重,冷靜沉著,往往簡簡單單的三言兩語,便理清了事情的脈絡,化結了糾纏不清的態勢。
寧覺非從來不參與他們的辯論,只在心裡翻來覆去地想著西部邊境的情形和相應的用兵方略。
快到午時,終於散朝。百官魚貫退出大殿,三三兩兩地走下臺階。
澹臺牧宣寧覺非、雲深、澹臺子庭和大檀琛去御書房,又詳細詢問了火災的情形,並大致問了一下寧覺非關於西境危機的對策。
這裡都是可以完全信任的人,寧覺非便把自己心中所思所想和盤托出,以徵詢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憑著記憶,他用毛筆在桌上鋪開的宣紙上畫出西部邊境的大致地形,然後說出自己的想法。
談到用兵,自是他最拿手的事情,他容光煥發,神采飛揚,隨手拿起桌上的茶盞、筆架、印盒,在圖上擺出一些陣勢,並不斷變換,以幫助他們理解自己的想法。
澹臺牧也是帶兵的行家,澹臺子庭對那邊的形勢也比較熟悉,一邊聽他講一邊點頭,隨即又問了一些問題,寧覺非一一回答。
為配合他的行動,對於糧糙等後勤保障有很高要求,澹臺牧看向雲深:&ldo;你看,戶部能辦到嗎?&rdo;
&ldo;我覺得可以。&rdo;雲深心裡已經飛快地算計過,這時便肯定地點頭。
澹臺牧沉吟片刻,便道:&ldo;覺非,你的方略非常好,只有一第年秒,你不可親自出徵。咱們別的或許不多,但名將如雲,能徵善戰的大將並不少。你要總督天下軍事,不可輕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