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第1/3頁)
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政治家和思想家,在向西方學習的同時,也接過了當時流行的地緣政治學說,並在此基礎上制訂了所謂大陸政策。如1889年出任首相的山縣有朋在其《外交政略論》中宣稱:&ldo;國家獨立自衛之道,一是捍衛主權線,二是防護利益線。何謂主權線?國家之疆域是也;何謂利益線?即同我主權線的安全緊密相關之區域是也。&rdo;而在列強紛爭的時代,&ldo;僅守主權線已不足以維護國家的獨立,必須進而保衛利益線,始能經常立足於形勝之地39。&rdo;而所謂利益線,就是朝鮮和中國的東北地區。日本生怕在殖民瓜分的潮流中落後,尤其怕抱有同樣野心的俄國搶先控制朝鮮,由於實力尚不足以從中國手中奪取朝鮮,日本便在積極擴軍備戰的同時,鼓吹中、日、美共同保護朝鮮,想藉此抵制俄國的勢力,但為清政府拒絕,理由是不合宗藩體制。有些國家還建議由多國訂立條約,保證朝鮮成為瑞士、瑞典那樣的中立國家,李鴻章內心是贊成這麼辦的,因為一個有國際條約保障的中立的朝鮮,同樣可以起到緩衝國的作用,無論日本還是俄國的企圖,都將遭到其他列強的反對。無奈清廷死抱著陳腐的宗藩體制不放,就是不願意看到朝鮮成為一個獨立平等的國家,幾次錯失了從朝鮮脫身的機會。
俄、英、德、美等西方列強出於各自的利益,也反對清廷和日本獨佔朝鮮的企圖,支援朝鮮的&ldo;獨立自主&rdo;,同時相互間既爭奪,又勾結。小小一個漢城,親華與親日,保守與開放,改良與激進,列強與列強(主要是日本與俄國,俄國與英國)之間的矛盾錯綜複雜,交織成一個波譎雲詭的外交戰場。大清帝國沒有相應的軍事實力,自己尚在列強利益紛爭的夾縫中生存;在朝鮮又想要一家獨大,時時處處維持宗主國高人一等的體面和尊嚴,牢牢控制住附屬國,實在是很艱難的外交任務。
所以,在朝鮮這個重要的外交陣地上,李鴻章需要一個硬手、一個幹才。袁世凱適逢其會,作為駐朝官員中的佼佼者,他順理成章地搭上了李鴻章這艘大船。而有了中堂大人的眷顧和保護,袁世凱的宦海生涯自會是一帆風順,成功可期的了。
當時朝鮮的政治格局是,閔妃的後黨與事大派40是掌權的主流派,代表人物為閔泳翊、金允植、尹泰駿、趙寧夏等,親華,後盾是吳長慶、袁世凱及其編練的朝鮮新軍和清朝駐軍。另一派則是以金玉均、洪英植、樸泳孝為首的開化派,親日,後盾是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日本使館駐軍和開化派編練的新軍。起初,開化派的實力遠遜於前者,只能在自己職權範圍內透過漸進改良的方式推動自己的事業。
朝鮮國王李熙喜聽外國新聞,金玉均、樸泳孝藉此經常進宮,向國王講述國際形勢和各國政治制度,力陳改革與自立之必要,獲得了國王一定程度的支援。開化派實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選派赴日留學生,編練新軍並由留日學生負責訓練,設立巡警局、郵政局、治道局,創辦《漢城旬報》,啟蒙民智,為改革和獨立製造輿論。守舊派出於自身的利益,開始阻撓並破壞開化派的改革運動。為了壓制開化派日益增長的實力和影響,他們將金玉均、樸泳孝調離漢城,以此架空開化派,使開化派的改革運動嚴重受挫。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41,南方吃緊。5月,吳長慶奉調率領三營慶軍回國駐防,力量對比發生了有利於開化派的轉變。由於清軍在戰爭中節節敗退,清廷在朝鮮的威望大為降低,原想託庇於清廷保護的王室和一些事上派的成員也開始動搖。開化派和日本認為清廷在戰爭期間無暇北顧,是發動政變,推翻親華政權的絕好時機,遂決意大舉。
在開化派與日本使館積極準備政變之際,袁世凱已覺察到情況有異。在政變發生前之廿一天,即已將朝鮮山雨欲來的緊張局勢函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