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朝鮮在歷史上長期是中國的屬國,在制度上也仿效中國,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當時也像中國一樣面臨著列強的巨大壓力,其中日本與俄國對其有著特別的野心。在外來壓力下,朝鮮的內政也是危機重重。&ldo;麻雀雖小,肝膽俱全&rdo;,宮廷內部充滿著爭權奪利的派系傾壓,改革與守舊、親華與親日派別之間的鬥爭十分激烈。作為清帝國駐朝鮮的使臣,既要維護所謂&ldo;天朝上國&rdo;的尊嚴體制和宗主國的特殊利益,又要調解朝鮮王室內部的矛盾和紛爭;既要壓制親日派的抬頭和日本在朝勢力的擴張,又要平衡、折衝列強對在朝利益的爭奪,以維護清帝國對朝鮮的控制。而這一切又是在本國積弱積貧,政治、經濟、軍事實力遠不如列強,而朝鮮也日愈離心離德的局面下所要做到的,放在誰身上,哪怕是一流的外交好手,也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使命。袁世凱就是在這樣一種錯綜複雜、殺機四伏的環境中嶄露頭角,脫穎而出的。應該說,他出使朝鮮十二年,使出了渾身的解數,基本上做到了不辱使命,竟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海東的小班超呢。
當時統治朝鮮的是李朝。李朝建立於明代洪武年間,已持續了近六百年,幾乎與明、清兩代相始終,也一直與中國維持著良好的屬國關係。1864年,朝鮮國王李罷去世,李罷沒有兒子,於是以其弟李罶應之子李熙入承大統。李熙年方十二,沒有能力親政,遂由父親以大院君的身份攝政。大院君思想保守,對外閉關鎖國,對內則加強集權,十年後李熙長大親政,權力逐漸轉入其妻王妃閔氏及其家族和親信的手中。但大院君不甘寂寞,仍想攬權,這樣在朝鮮王室中就形成了以閔妃和以大院君為首的兩個權力集團。1876年,日本以朝鮮拒絕邦交,蔑視日本為藉口,出動兵艦,脅迫朝鮮簽訂建交和通商條約。由於清政府畏懦無能、息事寧人的政策,朝鮮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不平等的&ldo;江華條約&rdo;。由於在國家危難之際,清政府未能盡到宗主國的保護責任,又看到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蒸蒸日上的國勢,朝鮮王室和大臣中的一些人在失望之餘,把目光轉向了日本,想依靠日本實現改革和獨立自強的目標。日本則藉此鼓動朝鮮脫離中國的控制,並大肆培植親日勢力。這樣在朝鮮政權內部又形成了以閔泳翊(閔妃之侄)、金允植、閔泳穆、趙寧夏等為首的保守派和以金玉均、樸泳孝、洪英植等為首的&ldo;開化派&rdo;。前者掌握政府實權,主張維持現制度,親華,是主流派;後者主張仿效日本,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親日,是非主流派。此外,由於政權的腐敗和日本的侵略政策,朝鮮國內的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也十分尖銳,就像一座隨時可能爆發的火山。
清政府既不願出面維護朝鮮的權益而同日本和俄國(這是當時另一亟欲染指朝鮮的列強)發生對抗,又怕日俄併吞朝鮮,對其&ldo;龍興之地&rdo;的東北構成威脅,故決定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大行&ldo;以夷制夷&rdo;的故智。1879年8月,清廷令李鴻章&ldo;婉為開導&rdo;朝鮮,開放門戶,與西方各國立約通商,以&ldo;潛彌外患&rdo;。李鴻章則致函朝鮮國王李熙之叔、原太師李裕元,他所傳授的方略是:&ldo;用以毒攻毒、以敵制敵之策,乘機次第亦與泰西各國立約,藉以牽制日本&rdo;。&ldo;以朝鮮之力制日本,或虞其不足;以與泰西通商制日本,則綽手有餘。…若貴國先與英、德、法、美交通,不但牽制日本,並可杜俄人之窺伺7。&rdo;朝鮮政府開始時並不願開放,但最終還是接受了清政府的&ldo;勸導&rdo;,在1880年10月的御前會議上透過了&ldo;開化自強&rdo;方針,並在清政府的居間幫助下,相繼與美國、英國、德國、俄國、法國等西方列強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