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第2/3頁)
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好策略。袁保齡對此頗為讚賞:&ldo;凱侄脫身回裡,覺此子狡獪,亦復勝其痴叔矣79!&rdo;甲申事變中袁的出色表現已使他騰譽中外,加上他辦事周到幹練,大得欽差們的好感。不僅準其歸省,且攜其同船返津。吳大翨甚至對李鴻章說:&ldo;公一向說張幼樵80為天下奇才,在我看來天下奇才非幼樵,乃袁某也。&rdo;&ldo;兩位特使入都復命,揚言於朝,認為公才可大用,由是名望重中外81。&rdo;李鴻章也對其&ldo;慰勞有加&rdo;,並保留了他的總理營務處和會辦朝鮮防務的差事。在詢及他與慶軍將領的矛盾時,袁遵循乃叔的指教,不僅不為自己辯解,而且&ldo;無一語及吳兆有,李相諮嗟嘆服82。&rdo;其後李對吳兆有等對袁的攻訐,不惟不聽,而且在瞭解真相後將吳撤差83。其時,李鴻章已對袁世凱的才幹、度量和能力有了深刻的印象,認定他在複雜環境中可以獨當一面,而要把列強環伺的朝鮮牢牢控制在清廷的手中,李鴻章需要的正是這樣一個得力助手。
日本政府在接到竹添關於甲申政變失敗,使館人員撤退至仁川的報告後,在研究善後對策時,雖認為超越公使職權,違背政府命令和條約擅自派兵入宮,責任在竹添。但政變既已發動,&ldo;召榮致辱,皆政府之責&rdo;,竹添代表日本,政府應出面迅速處理此事。並決定以外相井上馨為全權大使,率陸軍兩營、兵船三隻赴朝交涉,以軍事威脅迫使朝鮮就範,簽訂有利於日本的新的不平等條約。在交涉策略上,則只進行雙邊談判,避免中國介入,以利於壓服弱小的朝鮮。而對甲申政變本身,由於日本公使實為禍首,所以避談起因,只談善後,即&ldo;日館焚毀&rdo;、&ldo;日人被害&rdo;問題84。
1885年1月1日,井上和清廷派來的欽差大臣吳大翨同日抵達朝鮮。當日,吳即晉謁國王,在筆談中,吳秉承清廷&ldo;切勿與日人生釁&rdo;的指示,要求朝鮮息事寧人:&ldo;中朝不願與鄰邦失好,貴國又不能與日本相抗,其勢不能不委曲求全,以息事寧人為歸結85。&rdo;敗者咄咄逼人,勝者反而軟弱退讓,清廷怕事妥協的對外政策,暴露了&ldo;天朝上國&rdo;外強中乾的本質。特別是再一次在關鍵時刻犧牲朝鮮的利益,使朝鮮王室託庇於清廷的信心,剛剛恢復又隨即動搖,引發了越來越大的離心傾向。朝鮮此後愈發堅定了結好列強以擺脫清廷控制,走獨立自主道路的念頭。此後十年的中朝關係竟成為波瀾不斷的控制與反控制的持久較量,這是清廷、李鴻章等始料所不及的。
初露崢嶸 [五]
前面已講過,清廷堅持不向朝鮮派駐公使以顯示宗主國高人一等的顢頇做法,由於不合近代國際公法,常使中國代表在外交場合遭遇難堪。日本在此次事變的善後過程中,也充分利用了這一點。井上先是要求中國派出有便宜行事權力的全權大臣赴朝議事,被拒絕。李鴻章認為這是日本的&ldo;狡計&rdo;,意在&ldo;證明朝鮮自主也,……果派全權,適中其計,事更難辦。今我處若即若離之交,但使朝日議定,則本案已結,當不致另生波瀾。&rdo;孰知這正中井上下懷,使其得以貫徹透過雙邊談判迫朝屈服的初衷。3日,井上即以無全權委任為由拒絕與吳大翨會商。8日,吳大翨闖入朝日談判的會場,&ldo;命查辦亂黨,勿與日本草草立約,並告井上馨中日現無可議。&rdo;井上則&ldo;飄然而返,不一枉顧。&rdo;次日,朝日即簽訂《漢城條約》,計五款,主要內容是:朝以國書向日道歉、賠款、緝兇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日本有權增加在漢城的駐軍。井上隨即將自己所率日軍中的一營(一千人)留駐朝鮮。11日,井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