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關斬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哎,別提了,有批車出了點問題,昨天晚上熬了一個通宵,可還是沒找到原因。”魏斌開口說道。
“有批車?數量多麼?”李衛東開口問。
“好幾百輛呢!”魏斌說著,摘下了眼睛,揉了揉晴明穴,才開口說道:“我們廠去年生產的么六二重卡,很多都賣給了兗礦,就是這批車出了問題,廠裡讓我們想辦法,儘快解決,不能耽誤兗礦的正常生產。”
李衛東點頭表示明白,兗礦是國家特大型企業,國企中頂尖的存在,而煤炭供給關乎民生和經濟的正常運轉,保障兗礦的生產,更是一種政治任務。
黃河廠雖然很牛,是省重點企業,但是在兗礦面前,也只是個弟弟,兗礦要是停止運轉的話,沒有煤炭供應,華北和東北的企業得癱一大片。
魏斌則接著說道:“雖然兗礦那邊催的很緊,但這並不是我最擔心的,我所擔心的是我們的車存在一些設計上的缺陷,一旦那樣的話,可不只是賣給兗礦那幾百輛車,我們生產的這幾千輛車都有問題。”
“如果是車輛設計問題的話,怕是要大規模召回了吧……”李衛東說到這裡,才突然想起,八十年代的中國還沒有“汽車召回”這一說。
“汽車召回?那是發達國家的事情。咱們國家可沒有召回。若是車輛出現了問題的話,要麼就將就一下繼續開,要麼就乾脆停產了。”
魏斌苦笑著搖了搖頭,接著道:“本以為可以靠著么六二重卡打一個翻身仗,沒想到還是出了問題,歸根結底,是我們技不如人啊!”
說起來,這也是我們步子邁得太大了。我們廠的么六二重卡,用了很多奧地利斯太爾的技術,其實按照原本的計劃,我們打算用五年的時間,吃透斯太爾的技術,然後仿造出斯太爾重卡。”
魏斌說道這裡,重新戴上眼鏡,接著說道:“可惜時不我待啊,國家對重卡有需求,上面對效益有壓力,我們廠也需要生存,所以就將斯塔爾的技術,跟我們廠原有的一些技術相融合,做出了么六二重卡。現在想起來,這一步棋還是走的太急了,許多關鍵性的技術問題,我們還沒有研究透徹。”
斯太爾重卡是奧地利七十年代的技術,不過其中很多的核心零部件採用的都是西德貨,所以國內在八三年引進的時候,這款車還能勉強算是世界一流水準。
負責引進斯太爾重卡的,是當時的中國重汽聯營公司,重汽聯營公司旗下有三家企業,非別是黃河廠、陝汽和川汽,也就是未來的中國重汽、陝汽和上汽紅巖。
這三家企業逐漸吸收和消化了斯太爾的技術,到了八十年代末的時候,已經可以成功的仿製出國產化的斯太爾卡車。
從此以後國產斯太爾成為了中國重型卡車的唯一象徵,整整影響了中國二十年,整個九十年代,國內的重卡全都是斯太爾。提起中國的重型卡車,指的就是斯太爾。即便是在今天,很多國產卡車中依舊有斯太爾的技術。
黃河廠曾經生產過中國第一輛的重卡jn150,再加上本事有一些技術儲備,所以在得到斯太爾的技術之後,一年的時間就研發出了黃河jn162,並且推向了市場。
只不過這個倉促上馬的jn162,小問題還是不少的,很多技術方面的問題根本就沒有解決。黃河廠也是一邊生產,一邊檢查故障,一邊完善設計。
對於黃河廠來說,如果jn162重卡有嚴重技術缺陷的話,那將會是災難性後果,整款車停產,黃河廠也要涼涼了。
其實這也怪不得黃河廠,重汽聯營公司為了引進斯太爾的技術,六億美金的外匯砸了下去,肯定得聽個響。
重汽聯營公司可等不到幾年後慢慢消化斯太爾的技術,所以推出黃河jn162,儘快的帶來經濟效益,是勢在必行的。車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