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巴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道惟功才七歲多,怕是就不敢攬這個活計了。
出了小時雍坊,到大時雍坊時,市井味道就濃郁的多了。
特別是靠近宣武門的地段,商號繁多,行旅商人不絕於途,雖年根底下,仍然有絡繹不絕的商人擁入城來,不少人都是利用年前最後幾天將貨物販運至京,俟初五開市之後,大賺一筆。
到處都是喜氣盈腮的行人,騾車馬車在正中,駱駝隊緊隨其後,驢子則是京城內普通百姓的代步工具,到處都是等候客源的驢夫,要麼載客,要麼幫著抬貨,十分便宜便利。
雖是如此,行人們多半也是能走則走,天氣寒冷,走動還能暖和一些。行人中,多是穿著棉白袍的百姓,和後人想象不同,當時的人穿著的衣服能染色的少,所謂青衣藍袍原本是下等人穿著,但就算青衣藍袍也是染色的,普通人連這個資格也沒有,只能穿著原色白袍,能遮蔽身體和保暖就行了。
人群中,男子在九成以上,只有少量的婦人摻雜其中,僧道女尼之流,每十餘人中就能見到,手中持木魚,銅缽,化緣乞討。
流民和花子模樣的,也是極多,佔總量的十之二三。
縉紳模樣的,十之一二,他們多是坐小轎,騎馬,意態驕矜。
還有十之二三的人是進入城中的菜農和力夫腳伕一類的人物,他們身上筋肉盤結,推著小車或挑著扁擔,走在人群中,時不時地打量著那些沿街的攤販擺放的貨物,年根底下,連他們也要買一些年貨帶回家去,犒勞自己一年的辛勞,給小孩子買點小玩藝,給老婆扯兩尺花布。
萬曆年間的市井風情,就是這樣如一幅畫卷一般,慢慢展現在張惟功的眼前。
到正陽門東西大街時,人煙越發稠密,各色市井風景,更加豐富多彩起來。
張惟功仰首向天,看著正陽門巍峨高聳的門樓,小小的臉上,是外人不可理解的蕭瑟沉鬱神情。
再回首已是百年身,這一夢可是不止百年啊……唯有這城樓,數百年後仍然在這裡,雖然它是為人所建築出來,但世間的風風雨雨,人情冷暖,世道變遷,又與它有何干呢?
北京城中有好幾個大型市場,德勝門,宣武門,還有內廷,燈市口等等,規模最大,人流最多的,卻是毫無疑問的是正陽門東西大街!
這條長街,匯聚了當時南來北往數百家有實力的商家,販賣的貨物有數百種之多,後人難以想象的種種貨物,都是在這裡聚集,販賣,發運!
整個北京城有一百五十萬到二百萬左右的常住人口,數十萬的達官顯貴和依附他們的人數,數十萬軍人和其家屬,數十萬普通的百姓,加上十萬計的僧道女尼,商人和流民,乞丐,遊手無賴等等,這一百五六十萬甚至更多的人口每天都在消耗著驚人的物資,也聚集起了驚人的財富。
以明朝天下之大,財富湧向這麼一個城市,可以說,當時的北京,毫無疑問就是全天下最大,最富裕,人口最多最發達的偉大城市!
當然,最乾淨是提不上了……正陽門這裡人煙稠密,客商眾多,天又過午路面解凍,到處都是爛泥,人們都是皺著眉,提著袍角,小心翼翼的行走著,唯恐被泥漿濺在身上。
在當時,中國有不少來自歐洲的傳教士,提起北京的城市建設和環境都頗有詬詞,倒是南京的城市街道鋪設,排水系統,都遠遠超過北京了。
……
“這裡就是寶和店?”
戎政府街正中,在一座高樓之下,惟功仰面朝天,喃喃自語著。
戎政府街是距正陽門不遠的一處大街,其間高樓林立,是一條十分繁富熱鬧的大街。
寶和店則是一座高十餘丈的高樓,巍峨高聳,門臉開闊,門前有數百過千的夥計在裝卸貨物,他們十分忙碌,如同一群群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