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蛇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中將都沒有。
范仲淹就算了,他雖然在宋夏戰爭和宋遼戰爭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但作為宰相,自然不能夠參與評選。
而張亢作為在宋夏戰爭、宋遼戰爭屢立戰功,多次率領部隊打贏關鍵性戰役,並且已經升為樞密院使的重要人物,居然只是少將。
狄青也一樣,作為先滅越李朝,隨後又滅西夏、高昌、黑汗等國的主將,如今的樞密副使,同樣也是少將。
雖說狄青早年間主要是在范仲淹和張亢手下擔任將領。
但後來隨著西夏跟遼國被打殘,范仲淹與張亢二人地位太高,再滅國就封無可封,就把功勞給讓了出去。
其中包括狄青、葛懷敏、任福、劉平、趙振、高繼宣、石元孫、許懷德等大批高階將領在內,都在這些戰事當中立下汗馬功勞。
而且上述這些除了狄青是從底層軍伍爬上來的以外,其餘本身就是大宋高階將領,歷史上為宋夏戰爭當中各路兵馬總管、副總管之類的一眾大員。
能在這樣的一票高階將領當中脫穎而出,本身就代表了狄青的能力。甚至論起軍功,他已經超過張亢,不遜色於范仲淹。
結果還只是少將,把趙駿都給看樂了。
不過趙駿也知道兵部和樞密院那幫人是什麼情況。
富弼升宰相後,兵部尚書由高若訥接任,樞密院裡除了狄青,包括張亢這個樞密使在內,全都是進士出身。
所以這不一定是文官集團在反抗政制院的命令,而很有可能他們認為就該這麼安排。
哪怕隱隱猜到政制院是在想改變目前武將地位尷尬的困局,但他們依舊選擇了這麼做。
無關利益,純粹是他們本能地不想提升武將地位,這是刻在骨子裡的事情。
“政制院當然不可能到處嚷嚷著說我們要提高武將地位,所以只能用政策、規則來穩步提升,做出這種改革就是最好的辦法。”
趙駿沉吟著說道:“把他們的地位往上提,想來下面的官員們應該也會領悟政制院的意思,至於李用和他們的話.”
他想了想道:“下午跟陛下稟報一聲吧,曹琮之前也是有過戰功的李用和與李昭亮畢竟是陛下的人。”
“嗯,也只能這樣了,交由陛下定奪吧。”
富弼應了一聲。
前些年三衙主官由曹琮、李用和與高化擔任,後來高化病逝,先是換成王德用,之後又改成李昭亮。
後世人以為宋代樞密院是最高軍事機構。
但事實上樞密院只是調動軍隊的機構,類似於後世某委。
而真正的軍事主官,或者說名義上的軍事主官實際上是三衙的三大指揮使,俗稱殿帥、馬帥和步帥。
其中馬帥曹琮是趙禎老婆的舅舅,步帥李用和是趙禎的舅舅,殿帥李昭亮同樣是外戚。
所以在裁定名單的時候,自然也得考慮軍事主官,哪怕只是名義上的。
趙駿又翻了翻名錄,先確定這六人,到時候再由趙禎裁定。
他本來想把王德用劃掉,王德用現在退居二線了,不過依舊擔任宣徽南院使。
但想了想還是算了。
宋夏戰爭和宋遼戰爭王德用都有參與,是僅次於范仲淹的副將,並且人家以前還打過李繼遷和澶州之戰,多年沙場老將了。
在人家還沒完全退休的時候就不給授銜,顯然有點卸磨殺驢的意思。
曹琮之前上過戰場,擔任過環慶路兵馬總管,趙振就是他的副總管,之後就調回汴梁當馬帥。
按照戰功來說,缺了宋遼戰爭,評個少將都夠嗆。
可誰讓人家是關係戶呢?
至於李用和跟李昭亮,都是一天沒上過戰場的人,一個趙禎的親舅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