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花樓掌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銅爐器型非常圓潤、飽滿,表面上銅質包漿也堪稱完美,看顏色深沉,侯家人說是紫銅,其實不然,這應該屬於風磨銅。
風磨銅的主要成分是紅銅和黃金,所以才呈現紫紅色,而顏色越淡說明含金量越高,至於手裡這個,含金量顯然沒有那麼高,但年代卻是足夠到明瞭。
當年風磨銅是從暹羅朝貢而來,結合明朝宮內的鍊銅方式加以冶煉,關於風磨銅的傳說可謂不少,有的說是經過六次冶煉,就能達到珠光寶氣的效果,也有說經過十二次冶煉後,銅分子因此變得緊緻,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符合現代科學,畢竟如果是這樣的話,再多煉幾次,不就煉出金子了?
不過現在還是更傾向於冶煉方式的學說,風磨銅是暹羅的一種特殊冶煉方式,經過多次淬鍊只是為了保證銅的質量。
由於風磨銅源於暹羅,其實也就是現在的泰國,所以這個銅香爐的雙耳為象,象頭在上,象鼻自上而下接連爐身,雕刻生動、鮮活,連象鼻紋理都清晰可見,符合明代宮廷工藝的特點。
最後翻過來看圈足露銅處,也就是接觸擺放物體的地方,一圈可謂露出了金色,和整個爐身形成明顯對比,足以說明銅質為精品級別。
圈足之內有落款,和謝靈運的閒章一樣,為篆書字型。
落款只有三個字“琴書侶”。
對於這個落款,江無憂還是有些瞭解的,曾經他一段時間都在閱讀關於宣德爐方面的書籍,而“琴書侶”的落款,並非一般工匠的款,而是名家。
明代吳邦佐是宣德年間的銅爐督造官,也正是他第一批接受暹羅的風磨銅技術,經他手所造銅爐,正是世人眼中真正的制於宣德三年的宣德爐。
而吳邦佐的落款共有三種,八字款、十六字款和三字款。
八字落款內容為“宣德五年吳邦佐造”,十六字落款為“大明宣德五年監督工部官臣吳邦佐造”。
至於三字落款,正是這個香爐上的“琴書侶”三字。
只不過這個爐子顯然不是宣德三年造,而且也不是真的吳邦佐落款,而是一個仿品。
其實現在所指宣德爐,並非都是宣德三年所造,包括後世歷朝歷代按照當時宣德三年所製作的樣式所做出的爐都統稱宣德爐。
江無憂手裡的這個顯然就是,按照工藝、包漿來看,並非清後所仿,而是同代仿品,也就是明仿明的物件兒,因為他的工藝、樣式可謂最接近宣德三年的特點。
“好麼,還以為清仿明呢,敢情是個明仿明的象耳宣德爐,今兒這漏算是撿到了,侯家臨搬走還送了份禮,收了!”
按照價格來說,黃道經緯儀如果非要估價,江無憂會給到幾十萬到百萬的價格,如果上拍,恐怕還要高一些。
但這個宣德爐從工藝到年代來看,並非民間的玩意兒,應該是宮廷造,價格恐怕要遠遠高於黃道經緯儀,畢竟宣德爐市場更大,更火,這幾年也正是很多收藏人士所追捧的品類。
可要從歷史價值來說,黃道經緯儀顯然更勝一籌,想到這,江無憂也決定,儘快給呂明江一個答覆,他希望可以在博物館裡看到自己的藏品展出。
看看時間不早了,江無憂便將宣德爐直接塞進了床底下,美美地睡了。
轉過天江無憂也沒起太早,畢竟今兒吳大軍回來,他和桑仕文也不用去盯店了,索性又賴了會兒床。
不過吃完早點沒多會兒,吳大軍的電話就打過來了。
“吳哥,回來啦?”
“哈哈,昨兒晚上就回了,怕你們都睡了就沒給你打電話。”
“這趟不虛此行吧?”
“那可不,對了兄弟,我馬上到你們衚衕門口了,你和大文兒都出來吧,我請你們吃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