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第2/3頁)
王彬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政府的確是愚蠢而虛弱的,在上海以外的地方,禁止悼念魯迅的活動,但越是禁止,越是讓這種活動高度政治化和神聖化。實際上,在許多地方,都在中共地下黨人的策劃下,舉辦了規模不等的追悼活動。就是在首都南京,也舉行過追悼會,而幕後指揮者,是後來&ldo;潘(漢年)楊(帆)案&rdo;中的楊帆。據沈踐《一次不尋常的魯迅追悼會》回憶,追悼會在南京鼓樓附近薛家巷8號國立戲劇學校的禮堂舉行。該劇校是由其時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交通部次長的張道藩向國民黨中央建議創辦的,張並親任劇校訓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帆其時的公開身份是劇校訓導委員會秘書。在準備追悼會時,&ldo;為了防止張道藩的阻撓破壞,各項籌備工作都悄悄地進行,分工由一屆同學準備悼詞與演講,學過美術的凌頌強(即當今著名電影導演凌子風)負責繪製魯迅像;二屆同學在當過音樂老師的沈風指導下練唱輓歌。準備工作就緒以後,一聲鈴響,大家都集合到禮堂開會,除本校同學和部分教師外,還有聞訊而來的校外人士,共約一百人。當時學校規模不大,在校師生總共只有一百三十人左右,禮堂也很小,只能容納七八十人。許多人只能站在室外天井裡參加追悼會。&rdo;&ldo;特別值得提起的是,這次魯迅追悼會的積極支持者是學校訓導委員會的秘書石蘊華,即解放初期上海市公安局局長,&l;藩楊事件&r;的當事人之一楊帆同志。他當時表面上是張道藩的&l;助手&r;,張不到校時,他負責&l;訓導&r;工作,實際上是在黨的領導下從事革命活動。在校外,他是南京文化界救國會的負責人之一,在校內與曹禺等進步教師保持密切聯絡,與學生打成一片,幫助他們組織讀書會,學習革命理論、討論時事,而且利用合法身份多方保護進步同學。------在籌備魯迅追悼會的過程中,石蘊華不僅主動與同學們一道研究分工、出主意,還參加布置會場,大會費用原定由參加者自願認捐,後來也由這位訓導委員會秘書籤字在學校報銷了。&rdo;&ldo;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前夜,劇校同學在悼詞與演講中不僅深深表達他們對魯迅先生的敬愛與哀悼之情,而且誓言要繼承魯迅的事業,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為民族解放而奮鬥。後來他們確實都實踐了自己的誓言,不少人奔赴延安參加革命隊伍,如第二屆學生王大化在魯迅藝術學院戲劇部工作,參與創作並演出秧歌劇《兄妹開荒》,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讚許,後來他不幸在東北犧牲。前文提到的凌頌強畢業以後經武漢去了延安------&rdo;(22)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