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文字工作,以度餘年&r;,這既不是自我解剖畫像,也沒有&l;令人奪目的光輝&r;,假若硬是隻看現象不看本質,說這是自我解剖,那真是&l;罕見&r;的了。&rdo;再如,劉煉發表於《歷史教學》1980年第一期的《瞿秋白評述》一文,也認為瞿秋白在《多餘的話》中作了&ldo;許多過火的不實事求是的&l;自我批判&r;,把自己革命一生全部否定了。&rdo;&ldo;在敵人獄中作這樣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應該的。&rdo;林勃在《關於〈多餘的話〉的評論之評論》中指出,對陳鐵健文章最鮮明完整的反對意見,是王維禮、杜文君兩位論者發表的。他們針對陳文&ldo;光輝是主要的&rdo;、&ldo;自我解剖&rdo;等觀點,先後在《歷史研究》1979年第三期、《吉林日報》(1979年11月17日)等報刊上發表了三篇文章,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們的&ldo;基本結論&rdo;是:&ldo;《多餘的話》的主要傾向是錯誤的,是瞿秋白歷史上一大汙點,是不足為訓的。&rdo;雖&ldo;不是投降變節的自白書&rdo;,但卻是&ldo;革命同志所犯的思想上、政治上的錯誤&rdo;,&ldo;《多餘的話》集中地反映出瞿秋白同志思想上的動搖和革命意志的衰退。&rdo;&ldo;反映出瞿秋白同志在對待革命,對待自己,對待生與死這些基本問題的認識上有嚴重錯誤。&rdo;因為時勢的不同,這類論者雖不再明確認定《多餘的話》意味著瞿秋白對&ldo;革命&rdo;的&ldo;背叛&rdo;,但從他們的某些論斷中,卻不難邏輯地得出瞿秋白最終&ldo;背叛&rdo;了&ldo;革命&rdo;的結論。
三、從政治反思的角度,高度肯定和稱頌《多餘的話》。這類論者認為,《多餘的話》其實有著顯性和隱性兩個文字。顯性文字表現出的是瞿秋白嚴厲的自我清算、自我譴責、自我批判,而隱性文字則表現的是對王明路線的憎惡、反思和聲討。換言之,瞿秋白在《多餘的話》中那口口聲聲對自己的責罵,只不過是一種表象,而實際上他要責罵的是王明一夥的罪惡,是中共黨內的&ldo;殘酷鬥爭,無情打擊&rdo;。《關於〈多餘的話〉的評論之評論》的作者林勃,便是這種觀點的代表。瞿秋白在《多餘的話》中寫道:&ldo;------老實說,在四中全會之後,我早已成為十足的市儈‐‐對於政治問題我竭力避免發表意見,中央怎樣說,我就依著怎樣說,認為我說錯了,我立刻承認錯誤,也沒有什麼心思去辯白,說我是機會主義就是機會主義好了;一切工作只要交代得過去就算了。&rdo;&ldo;------一九三一年初就開始我政治上以及政治思想上的消極時期,直到現在。從那時候起,我沒有自己的政治思想。我以中央的思想為思想。這並不是說我是一個很好的模範黨員,對於中央的理論政策都完全而深刻的瞭解。相反的,我正是一個最壞的黨員,早就值得開除的,因為我對中央的理論政策不假思索了。偶然我也有對中央政策懷疑的時候,但是立刻停止懷疑了,因為懷疑也是一種思索,我既然不思索了,自然也就不懷疑。&rdo;------林勃在《關於〈多餘的話〉的評論之評論》中,引述了瞿秋白的這些話後,指出:&ldo;這裡,&l;十足的市儈&r;、&l;最壞的黨員&r;、&l;早就值得開除&r;等嚴厲譴責都出現了;而內容則更顯蹊蹺、重大。十分清楚,&l;厭倦政治&r;的秋白同志正是在談王明路線,正是在談當時黨內最大的政治:一九三一年一月六屆四中全會,正是米夫‐‐王明篡權上臺的時間;六屆四中全會以後的中央,正是王明中央;&l;政治思想&r;、&l;政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