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戲,加強正面人物的音樂形象;劇名改為《沙家浜》為好。&rdo;(《樣板戲的風風雨雨》)在整個會演期間,毛澤東只看了《智取威虎山》和《沙家浜》兩臺戲。既然觀看《智取威虎山》是江青安排的,並且迫使周恩來取消自己的計劃,那麼,觀看《沙家浜》,也完全可以認為出自江青的安排。在這種場合,毛澤東看什麼不看什麼都完全聽江青調遣,本也在情理之中。而江青挑選《沙家浜》讓毛澤東看,卻決非隨意而為。在這齣戲上,他受了彭真的&ldo;氣&rdo;,受了&ldo;以劉少奇為首的高層領導&rdo;的&ldo;壓&rdo;,她焉能真正服氣?請毛澤東來看這齣戲,就是要讓毛澤東發表否定性的意見,或者說,就是要借毛澤東來壓&ldo;以劉少奇為首的高層領導&rdo;。江青與彭真之間在一臺具體的戲上的較量,最終發展為毛澤東與劉少奇之間的較量,而當毛澤東要求本來是突出&ldo;地下工作&rdo;的《沙家浜》改為&ldo;突出武裝鬥爭&rdo;時,就更暴露了他與劉少奇之間關係的微妙。有毛澤東直接的撐腰,江青自然膽氣更壯。在傳達毛澤東指示的同時,她還做了這樣的解釋:&ldo;突出阿慶嫂?還是突出郭建光?是關係到突出哪條路線的大問題。&rdo;而&ldo;其間的影射,自然是戰爭年代以毛澤東為首的武裝鬥爭及劉少奇主管的白區鬥爭。&rdo;中共最上層的鬥爭竟透過一齣戲的劇情得以表現,這也真是那個時代的&ldo;中國特色&rdo;,是文藝特色,也是政治特色。
既然有毛澤東如此明確的指示,再加上江青上綱上線的發揮,北京京劇團當然只得老老實實地改。但據彭真也未徹底放棄:&ldo;無奈的彭真自江青指手劃腳&l;關心&r;起這齣戲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他驅車去京劇團時若見到江青的小車停在院裡,當即吩咐司機調頭他往!&rdo;(《樣板戲的風風雨雨》)。按理,在毛澤東下令大改這齣戲後,在江青親自過問這齣戲時,彭真最明智的做法應該是立即撒手不管。但彭真卻並有&ldo;懸崖勒馬&rdo;,而是仍然往劇團跑,可見他還想做些抗爭,具體地說,還想在戲中儘可能多地保留一點&ldo;地下工作&rdo;的內容,還想讓這齣戲儘可能多地表現一點&ldo;地下工作&rdo;的重要性,這種做法,這種心態,實在大堪玩味。而更堪玩味的是:&ldo;就在奉毛澤東指示這齣戲修改並易名為《沙家浜》之後,他(彭真)指示北京京劇團二隊繼續演出修改前的《蘆盪火種》------這一頗有點大逆不道的舉措的結果,無疑增強了毛澤東視北京市是個&l;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獨立王國&r;的看法,同時也加強了江青對他的仇視。&rdo;《樣板戲的風風雨雨》中說到的彭真此種&ldo;大逆不道&rdo;,也有&ldo;文革&rdo;時期的文章為證。《紅旗》雜誌1970年第6期上發表了北京京劇團《沙家浜》劇組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照耀著〈沙家浜〉的成長》,對&ldo;舊北京市委&rdo;做了這樣的聲討:&ldo;在江青同志領導我們修改加工,進行艱苦的創作過程中,舊北京市委不斷地幹擾破壞。從《蘆盪火種》到《沙家浜》,意味著京劇革命向縱深發展,而階級敵人的破壞也越來越瘋狂。當時舊北京市委主管文化工作的某負責人就多次煽陰風,胡說什麼&l;不要老是改。這是個有群眾影響的戲,不要把一個好戲改壞了&r;。為了騰出篇幅表現新四軍遠途奔襲的軍事行動,我們刪掉了原來後面的鬧劇性的場子,但是他卻說&l;後三場有戲,拿掉了可惜&r;。他反對刪掉原來&l;鬧喜堂&r;一場戲。這一場戲阿慶嫂在那裡指揮一切,郭建光和新四軍戰士則化裝成各行各業的人,完全聽從阿慶嫂的佈署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