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遊列國 (第1/2頁)
文明觀測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孔子,原名孔丘,出身於魯國,其父叔梁紇曾是一名武官,但在魯國社會地位並不顯赫。孔丘自幼年喪父後,便與母親相依為命,母子二人後來移居至曲阜,並在此地成長起來。童年時代的孔子表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對禮儀的濃厚興趣,常常模仿大人舉行祭祀儀式的動作。青少年時期,他勤奮研讀,廣泛涉獵六藝——包括禮儀、音樂、射箭、駕馭馬車、書法以及算術,到了二十歲時,他的學問已經相當深厚,並因尊崇西周初期制定禮樂制度的周公姬旦,對古禮有著深刻理解,被譽為“博學好禮”。
此時,懷抱理想的孔子渴望進入仕途,密切關注國家大事,形成了獨特的施政理念,但最初僅在政府部門擔任過管理倉儲及畜牧業的小吏。儘管職位低微,孔子始終勤勉盡責,工作表現出色。
儘管仕途坎坷,但因其卓越的學識和對周禮的精深造詣,孔子在三十歲時已在當地享有一定聲譽,吸引了不少人前來拜師。孔子順勢開始招收學生,創辦私塾。魯國大夫孟僖子臨終前囑咐其子向孔子學習禮儀,此後,孔子的學生被推薦給魯昭公,並受命前往周朝故都洛邑考察周朝的禮樂制度。
魯昭公二十年間,齊景公訪問魯國並與孔子交談,兩人圍繞秦穆公稱霸問題展開了討論,自此,孔子與齊景公建立起聯絡。然而,魯昭公二十五年,魯國內亂爆發,三大家族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聯手驅逐了魯昭公,迫使昭公流亡齊國。孔子也因此離魯赴齊,並在齊國再次與齊景公交談,闡述了自己的政治觀點。齊景公頗為賞識孔子,有意重用並賜予封地,但遭到齊國大夫晏嬰的反對,認為孔子的政治主張難以實行。孔子在齊國兩年後遭人排擠,甚至面臨生命危險,求助於齊景公,卻未能得到有效庇護,遂匆忙返回魯國。那時,魯國的實際權力已落入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這三桓手中,而且他們的權力又被各自的家臣所分奪,形成“陪臣執國政”的局面,這一現狀與孔子倡導的“禮治”背道而馳。孔子回到魯國後,雖有兩次從政機遇,但他因不滿現狀,均未接受,而是專注於教育事業,廣收門徒,傳播學術思想。
直至魯定公九年,孔子終於被任命為中都宰,並憑藉卓越的政績在短短一年內晉升為司空,隨後又擢升為司寇,使得魯國政治清明,國力增強。彼時,吳國在伍子胥、孫武輔佐下擊敗楚國,威震中原諸國,尤其是對齊國構成直接威脅。齊國自齊桓公去世後的霸主地位早已動搖,直至齊景公繼位並在晏嬰輔佐下逐步穩定並恢復國力。意圖重振雄風的齊景公邀請魯定公在兩國邊界夾谷進行會盟。魯定公決定由時任司寇的孔子擔任“相禮”,陪同參與此次會盟。孔子鑑於齊國曾經對魯國邊境的侵犯,建議魯定公做好軍事準備,魯定公採納了他的意見,帶領兵馬赴會。在夾谷會盟過程中,由於孔子的智謀,魯國在外交場合佔據主動。會盟結束後,齊景公自覺理虧,歸還了之前侵佔魯國的三塊土地。
在魯定公十二年,孔子推行了一項名為“墮三都”的改革,意圖拆除三桓家族建造的超越規制的城堡,以削弱三桓的勢力,但這引發了三桓家族對孔子的強烈牴觸和怨恨。
齊國自夾谷會盟後,深切認識到孔子在魯國的影響力,深感其留在魯國不利於齊國利益。於是齊景公採取分化策略,一方面利用三桓與孔子的矛盾加深魯國內部裂痕,另一方面採納大夫黎鉏的建議,精選八十個美女組成樂隊送往魯國。魯定公沉浸於享樂,疏於朝政,為了避免孔子的直諫,甚至有意避開孔子。在魯國舉行郊祀之後,按照傳統應當將祭肉分賜給大夫,但魯定公卻未將祭肉分給孔子,顯示出已無意繼續任用孔子。面對自己的治國理念無法貫徹,孔子深感失望,不得不帶領眾弟子離開魯國,踏上了周遊列國的旅程,尋求施展抱負的機會。
這一年,孔子五十五歲,展開了長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