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亞當與夏娃》《轉瞬即逝的愛情》等等。可以看到克洛岱爾在愛情中的光彩,情感生活的千姿百態,以及性愛時肉體迷人的美。
這一切,都浸透了羅丹的激情。一切至美的形態,一切動人的線條,一切心神蕩漾的意境,全是羅丹的感受與幻想。那種兩情的繾綣、纏綿、牽掛和愉悅,以及兩性的誘惑、追逐、快樂和狂亂,全都來自羅丹的心靈。
克洛岱爾幾乎就是羅丹的一切。於是,我們也就明白,一位偉大的雕塑家為什麼創作出如此數量驚人的私人化的作品。何況在《地獄之門》那數百個形象中,我們還可以辨認出克洛岱爾形形色色的身影。
進一步說,克洛岱爾不僅給他一個純潔而忠貞的愛情世界,還讓他感到生命自身的力量與真實。無論是肉體的、情感的、還是心靈的。
羅丹在雕塑史的最重要的價值,是他把古希臘以來一直放置在高高基座上的英雄的雕像搬下來,還以生命的血肉與靈魂。他真切的愛情經歷,身體的體驗,靈魂的感受使他更加註目於生命個體的意義。故而,就使得他同時創作的《巴爾扎克》和《加萊市民》,都是&ot;返回人間&ot;的偉大的凡人。在羅丹美術館裡,我們能看到半裸的雨果和全裸的巴爾扎克。連巴爾扎克的生殖器也生機勃勃地暴露著。故此,這些作品面世之時,都引起不小的風波,受到公眾審美習慣激烈的抵制與抨擊。但是,當它們最終被人們心悅誠服地接受下來時,歷史便邁出偉大的一步。但在這&ot;歷史的一步&ot;中,他那些私人體驗與私人化的雕塑起到了無形卻至關重要的作用。
1900年以後,羅丹名揚天下的同時,克洛岱爾一步步走進人生日漸深濃的陰影裡。
克洛岱爾不堪承受長期廝守在羅丹的生活圈外的那種孤單與無望,不願意永遠是&ot;羅丹的學生&ot;。她從與羅丹相愛那天就有&ot;被拋棄的感覺&ot;。她帶著這種感覺與羅丹糾纏了十五年,最後精疲力竭,頹唐不堪,終於1898年離開羅丹,遷到蒂雷納大街的一間破房子裡,離群索居,拒絕在任何社交場合露面,天天默默地鑿打著石頭。儘管她極具才華,卻沒有足夠的名氣。人們仍舊憑著印象把她當做羅丹的一個弟子,所以她賣不掉作品,貧窮使她常常受窘並陷入尷尬,還要遭受僱來幫忙的粗雕工人的欺侮。這期間,羅丹已經日趨成功。他屬於那種活著時就能享受到果實成熟的藝術家。他經歷了與克洛岱爾那種迎風搏浪的愛情生活後,又返回平靜的岸邊,回到了在漫長人生之路上與他分擔過生活重負與艱辛的羅絲身旁。他在默東買了大房子,過起富足的生活;並且又在巴黎買下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豪宅比隆別墅,以應酬趨之若鶩的上流社會千奇百怪、光怪陸離的人物。這期間,還有幾個情人進入了他華麗多彩的生活。當然,羅丹並沒有忘記克洛岱爾。他與克洛岱爾的那場轟轟烈烈、電閃雷鳴的戀愛,是刻骨銘心的。他多次想幫助她,都遭到高傲的克洛岱爾的拒絕。他只有設法透過第三者在中間迂迴,在經濟上支援她,幫助她樹立名氣。但這些有限的支援都沒有在克洛岱爾身上發生真正的效力。
在絕對的貧困與孤寂中,克洛岱爾真正感到自己是個被遺棄者了。漸漸的,往日的愛與讚美就化為怨恨。本來是個激情洋溢的性格,變得消沉下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