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憎分明,分寸適當 (第1/1頁)
五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愛憎分明,分寸適當
人生之中,每個人都會遇到許許多多令自己“難堪”的情境,對此,人們可以藉助於“糊塗”,“忍讓”一下,不過於斤斤計較,暫時“吃點小虧”,做點“退卻姿態”。這種“糊塗”,可以讓你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人生。更多地維護自己。什麼事都要有一個度的衡量。否則性質就會發生變化,這就要求人們矯任切勿過正。一個人很值得稱道的優點也不免會伴隨著不足,宅心仁厚的人可能會因為心腸太好而原則性不強,善於觀察的人可能會因為明察秋毫而不輕易饒人,清廉正直的人可能會因為疾惡如仇而流於偏激,只有在發揮自己優點的同時又能克服自己的弱點,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一個人,做到愛憎分明並不容易,而做到分寸適當就更加不容易了。對待小人的缺點和過失,我們常常心生憎惡,不去教育,那麼小人依然還是小人,或者是連人帶事一起批評,而不是從愛護的角度出發對事不對人,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傷害了小人的自尊心,使他們喪失了改過自新的信心。所以,洪應明認為,與其批評一個人,還不如真正去愛一個人。而對待比自己地位、聲譽高的人,-般人都會去以禮相待,在這種情況下,最難做到的是禮節有度,而不是恭敬過度,甚至流於奉承諂媚,所以這一-切在度的把握上很重要。
在春秋時期,楚莊王大宴群臣,名叫太平宴。文武大小官員,寵姬妃嬪,統統出席,各要盡歡。席間奏樂歌舞,美酒佳餚,飲至黃昏,興猶未盡。楚王命點燭繼續夜宴,還特別叫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各人敬酒。忽然-陣怪風,吹熄了所有蠟燭,漆黑-一團,席上一位官員乘機摸了許姬的玉手,許姬一甩手,扯斷了他的帽帶,匆匆回座附耳對楚王說:“剛才有人乘機調戲我,我扯斷了他的帽帶,趕快叫人點起燭來看看誰沒有帽帶,就知道是誰了。”楚王聽了,忙命不要點燭,卻大聲向各人說:“寡人今晚,就要與諸位同醉,來,大家都把帽子摘下來痛飲一場。
於是百官把帽子摘下,楚王命令點燭,都不戴帽子了,也就看不出是誰的帽帶斷了。席散回宮,許姬怪楚王不給她出氣,楚王笑說:“此次宴會。目的在狂歡,酒後狂態,乃人之常情,若要追究,豈不是大煞風景,這怎麼會是宴會的本意呢?”
聽完後,許姬方服了楚王裝糊塗的用意。後來,在楚莊王伐鄭的戰鬥中,有一健將獨事數百人,為三軍開路。斬將過關,直源鄧的都城,使楚王聲威大震,這位將軍後來承認他就是當年摸許姬手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