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的施政與教化 (第1/4頁)
五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為官的施政與教化
做人需要做人的原則和技巧,為官也是一樣,為官也須有為官的原則與技巧,以求全事保身。為官須做到公正廉潔,須愛護民眾,這是前面已經闡述了的洪應明所論及的為官原則。此外,“畏小民”與“畏大人”,也是洪應明所論及的另一條為官原則。國人有傳統的敬畏之心。如《論語》中就記載有孔子之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不同人或因有敬畏之心,或因無知故無畏,從而在境界中造成本質上的差異。
而在洪應明看來,為官者對於“小民”般的百姓民眾,也應該懷著一種敬畏,有了這種敬畏,就不會招來豪強蠻橫的罵名;為官者對於“大人”今天所說的“上級”,應該懷著一種敬畏之情,有了這種敬畏,就不會產生放任恣欲的意識。
這是一一種十分清醒的意識,對此,可舉例來說明。
唐太宗與魏徵是一對千古名君名臣,不少人知道魏徵敢於觸犯龍顏,敢於不顧一-切地極言直諫。但是,魏徵並不魯莽,他有他的準則。魏徵向唐太宗說自己可以做個良臣,卻不能做個忠臣。唐太宗不解,魏徵就說出了以下一番道理:所謂的“良臣”,流傳千古,能輔助君王得到美譽,同時,他的家族也能興旺自己的名字或許不易,子子孫孫可以繁衍。所謂的“忠臣”,碰上--個無道的君王,則有隨時被誅殺的可能,在國破家亡之後,就只能留下一句“曾有一位忠臣”之類的美譽。可見“忠臣”和“良臣”差別之大。
這番既在理,又包含著稱譽唐太宗之意的一席話,說得唐太宗連連點頭,也表達了魏徵的敬畏。因此,魏徵的直諫,並非胡意亂來,他講究委婉在理的技巧,以求取得最佳效應。這-點,唐太宗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他曾對別人說:“人們都說魏徵舉動疏慢,我卻見到他的嫵媚。”(即《龍文鞭影》所說的“魏徵嫵媚”)由此,可見居官者“畏大人”的必要。
還是再以魏徵向唐太宗的勸諫之言,說明“畏小民”的必要。魏徵多次勸唐太宗要切實地以隋朝亡國作為治國之鑑。為此,他將君王比喻為舟,將民眾比喻為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強調君王要愛護民眾,要輕徭薄賦,使民眾真正得到休養生息,唯有如此,才可能有國家的長治久安。身為一國之君,要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否則,用強取豪奪的手段把民眾推到死亡的邊緣,最終只會促令民眾揭竿而起,加快整個王朝的傾覆,也會招致千古罵名,遭歷史唾棄。
唐太宗很是虛心接受關於君王要敬畏民眾的諫言,並落實在勵精圖治的施政措施中,從而開出了“貞觀之治”的一代盛世。歷史上,必須敬畏民眾的原因,根植於民本思想。正如西漢初期的思想家賈誼所言:“夫民者,萬世之本也。故夫民者,大族也,民不可不畏也。故夫民者,多力而不可適(‘敵’)也。”一一民眾是最大的族類,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以,民眾是千秋萬代延續的根本,民為重,君為輕,民眾也就是一切為君為臣者所不能也不敢不敬畏的物件。
這些思想在思考與表述的全面性與科學性方面,雖然不足以跟今天現代民主社會所信奉的民本理論相比擬,但其中的合理認識,確實包含著真理。為官的根本在於堅持原則,廉與公、愛民及畏大人畏小民,就是這些原則的一部分。原則必須不折不扣地堅持,否則,就會玷汙了自己的一生人品,毀壞了民眾的事業,傳統文化用了一個字:“方”,以形象地比喻這種必須堅持的方方正正的原則性。
洪應明尤其強調:為人為官者在“治世”,也就是安定而又有序的時代,應堅持原則性(所謂“處治世宜方”),否則,誰缺乏了這種原則性,缺乏真切誠懇的心思,誰也就無異於乞丐,所作所為皆是虛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