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第1/2頁)
郭靖宇/夏仁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軍事小說] 《大秧歌(出書版)》作者:郭靖宇/夏仁勝【完結】
編輯推薦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講訴民族的苦難、覺醒與掙扎、奮起
內容推薦
《大秧歌》山東海陽縣虎頭灣鎮,吳趙兩大家族歷年以鬥秧歌爭奪出海權,世代對立,糾紛不斷。1935年深秋,流浪兒海貓到虎頭灣尋親,打破了這裡的僵死、沉悶。他的爹孃分屬吳趙之後,因相愛而私通,海貓便成了家族對立的犧牲品。隨著日寇的入侵,虎頭灣被嚴重地撕裂開來,日寇、共產黨、國民黨、家族勢力、男女海盜、漁民百姓……各種力量在此交集、較量、決裂、角逐、重組。生活的磨刀石嚯嚯有聲,磨礪出海貓大義大德的鋒刃,他成為一名八路軍戰士。海貓遊走在風口浪尖,大起大落。最終團結和領導抗日人士和進步勢力,把侵略者趕出了虎頭灣。
作者簡介
郭靖宇,河北承德人,編劇、導演。主要作品有《刀鋒1937》《龍虎人生》《高緯度戰慄》《美麗人生》《追》《鐵梨花》《王海濤今年四十一》《將?軍》《紅娘子》《打狗棍》《勇敢的心》《大秧歌》等。
夏仁勝,山東萊陽人,國家一級編劇,長期在電視臺工作。多部影視作品分別獲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一等獎、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全國電視劇&ldo;飛天獎&rdo;、山東省&ldo;五個一&rdo;工程獎等。出版有《淨土》《梨鄉老三哥》《鄉間大道》《大秧歌》等。
媒體評論
《大秧歌》以首批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海陽大秧歌為切入點,講述上世紀三十年代乞兒海貓回山東海陽尋親,從而發生的一段夾雜家族恩怨情仇、驚心動魄的抗日熱血傳奇故事。該劇也延續了郭靖宇的一貫風格,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著眼於民眾的抗日。劇情創作在尊重歷史原貌的基礎上,並未將目光僅僅侷限於膠東人民的抗戰,而是將廣袤中華大地的歷史投射其上,以&ldo;小家&rdo;折射出&ldo;大家&rdo;,使各色人物穿梭其中,深入淺出地講述了膠東地區革命群眾積極參與抗日的歷史。
=================
第一章
一九年農曆十一月初四,中國工農紅軍膠東遊擊隊在崑嵛山發動了武裝暴動。暴動的槍聲傳到百餘公里外的海陽縣境內,虎頭灣鎮的偌大一片高粱挺起纖弱的腰桿,紛紛舉起燃燒的火把,似乎正在歡呼這一壯舉。秋風吹來,大片高粱搖頭晃腦,發出雷鳴般的聲響。
高粱地裡的秋蟲,諸如蟋蟀、蟈蟈、蛐蛐和紡織姑娘們,不知道是因為秋風漸涼,嚴冬來臨,還是天生的本性使然,不甘寂寞,亮開嗓門兒,爭相鳴叫,如訴如歌,一聲聲,一片片,此起彼伏,忽遠忽近,把生命的絕唱推到了極致,演繹出一首壯美的秋天鳴奏曲來。
而在高粱地旁的溝渠間、雜草叢裡、灌木林中,趴伏著幾十號以一個名喚黑鯊的頭目為首,從聚龍島趕來的海盜。他們屏氣凝神,把黑洞洞的槍口瞄準了正穿行在高粱地裡的一輛馬車。
趕車的車把式叫吳天旺,少言寡語,看上去老成可靠。這時,他抱著鞭杆,斜靠在轎門前,正聽著轎內傳出來的英語誦讀。雖然聽不懂,但他也打心眼裡願聽。因為那是吳家大小姐吳若雲的聲音,他聽著就陶醉、痴迷,就像喝多了一點酒,眩暈,還有點燥熱。
雖然聽不懂,卻也聽得如醉如痴的還有吳若雲的丫鬟槐花。她雙手托住圓潤的下巴,雙眼忽忽閃閃地忙著接應主人唇齒間的吐露:&ldo;deocracy。&rdo;
吳若雲是虎頭灣鎮吳家族長吳乾坤的獨生女,舉手投足,溫文爾雅,眉宇間透著一股文藝小清新,一派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