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起念滅皆有情 (第1/2頁)
桔子一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念起,萬水千山皆含情;一念滅,滄海桑田已無心。人生於世,情之所至,萬物皆可成詩;心之所向,點滴皆可入畫。
情起之際,萬物皆如詩如畫。
江南煙雨中,那把油紙傘宛如一朵盛開的蓮花,撐起的不只是遮雨的屏障,更是詩人筆下如夢如幻的浪漫意象。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慨嘆,恰似一泓清泉,源自對這片土地的深深眷戀。在詩人的眸中,細雨宛如絲絲銀線,編織著如詩的篇章;遠山恰似蜿蜒的巨龍,承載著無盡的思念。
春日裡,那一樹桃花恰似天邊的雲霞,絢麗奪目,牽動著無數文人墨客的心絃。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不僅是避世的理想國,更是心中永不磨滅的淨土。當我們以情眼看世界,一草一木皆如翩翩起舞的仙子,一磚一瓦皆似訴說著古老傳說的智者。
蘇軾在《記承天寺夜遊》中寫道:"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在這看似平常無奇的月色之下,詩人卻憑藉著他們那獨特而敏銳的感知力和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將其描繪成為一池波光粼粼、漣漪盪漾的春水。皎潔的月光灑落在地面上,投射出竹柏那修長而挺拔的影子,它們宛如水中輕盈搖曳的水草一般,隨著微風輕輕擺動,彷彿正與那一池春水共舞。如此奇妙的景象,這般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表現力,歸根結底皆是源自於詩人內心深處那份深沉而熾熱的情感。
正如王維在輞川別業時那般,他懷揣著一顆充滿禪意的心去審視世間萬物。“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在他的筆觸之下,無論是巍峨聳立的山巒,還是潺潺流淌的溪水;不論是嬌豔盛開的花朵,亦或是嫩綠舒展的葉片,無一不蘊含著無盡的禪機與深深的佛理。每一處景緻都好似一幅渾然天成的畫卷,展現出一種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高遠境界。而這樣的境界之所以能夠得以呈現,恰恰是因為他內心如明鏡般澄澈透明,毫無雜念與塵埃。
自古以來,眾多文人雅士都熱衷於在自己的書房之中懸掛精美的山水畫作。這些畫作不僅僅只是起到裝點環境、增添美感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們承載著主人心中那份難以言表的情愫與志向。每當凝視著牆上的山水畫,人們便能沉浸其中,感受大自然的雄渾壯闊以及寧靜祥和,讓心靈得到片刻的休憩與滋養。同時,也可以藉此抒發自己對山川河流的熱愛之情,以及對於自由灑脫生活方式的嚮往與追求。。在那幅畫卷之中,遠處的山巒宛如青黑色的眉黛一般,綿延起伏著伸向遠方,給人一種深邃而神秘的感覺。近處的水流則如同一曲悅耳動聽的樂章,潺潺地流淌而過,水波盪漾間閃爍著點點銀光,彷彿在訴說著大自然無盡的故事。這不僅是對自然風光的生動描繪,更是內心深處情感和思緒的真實映照。
正如禪宗六祖惠能所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所表達的這種超脫塵世、超凡脫俗的境界,並不僅僅是否定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而是透過表象深入到生命最本質的層面去洞悉其中的真諦。當我們能夠毅然決然地放下那些固執己見的執念時,就如同推開了一扇緊閉的心門,眼前頓時展現出一片更為遼闊寬廣的天空,讓我們得以自由翱翔其間。
曾幾何時,莊子與好友惠子一同漫步於濠梁之上,饒有興致地觀賞著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遊動嬉戲。莊子不禁感慨道:“看那鰷魚出遊時如此從容不迫,這不正體現出它們的快樂嗎?”這種物我兩忘、渾然一體的美妙境界,恰恰源自於對生命深刻而獨到的領悟和理解。當我們懷揣著一顆純真無邪的赤子之心去觀察周圍的一切事物時,便能夠自然而然地與天地間的萬事萬物產生共鳴,感受到它們所蘊含的喜悅、悲傷或者寧靜。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