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琅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楔子】
南城,靠山面海,中間有條江。
一直以來,它文化歷史淵源深遠,商業氛圍素來濃厚,被譽為“從商福地”。八十年代末,整個南城開始從中心城區向外擴,像冒竹筍似的建了一個又一個新城區,連帶著興起了新的商圈和社群,吸引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在此定居。
舊城區裡有許多傳統商業街市非常有南城昔日的特色,做生意就是喜歡埋堆[1],同行商賈聚集在一起慢慢就形成了一街一主題:西寧路賣海味,東關路賣工藝品,文津街賣古玩,五甫街賣小吃……
而其中頗為有名的一條街市則流傳著一句當地話:“嫁衣哩度求[2],愛到九十九”——南城人都知道,結婚要置辦婚紗和婚慶用品就一定要去這條“囍帖街”。
有老人家說,結婚這件人生大事,要看兩人是不是情比金堅,走一遭囍帖街便知道了。選西服紗裙、訂喜糖囍餅、拍婚紗照、定婚禮方案……囍帖街的盡頭,是一個十字路口。很多情意濃濃的準新人經歷過這一條街後,有的十指相扣風雨同路,有的卻因為“傾唔埋”[3]而決定從此分道揚鑣。
它是一對夫妻開啟新篇章的幸福始發站,也是試金石。
-
紀年到年底就滿十五歲了,她媽媽何美珍在這“囍帖街”開了一家“珍愛婚紗店”。繁華熱鬧的囍帖街背後,是縱橫交錯的老巷子,其中一條便是“青龍里”。
她家住在青龍里19號樓302房。
紀年有時站在巷口看那棵有著百年樹齡的細葉榕,細碎的光斑灑在白布鞋上,恍惚間覺得:也許她這一輩子,都不會離開囍帖街,不會離開青龍里19號。
-
【壹-01】她像只會咬人的小狼崽
2010年的盛夏,南城悶熱得像一口燒紅的砂鍋。
今天是週日,何美珍在婚紗店忙了一天,傍晚時分見顧客不多了,便留著阿萍再看會兒店,先回家做飯去了。
油鍋燒旺,倒入蒜末薑絲,梅頭肉一下鍋就“嘶啦”蒸騰起一股白煙,何美珍一邊翻炒一邊開啟抽油煙機,順勢又把案邊切好的那碟菜花倒入。
鍋燒紅了下菜的時候才開抽油煙機,這樣不會提前空轉,比較省錢。
“東方之珠,我的愛人……”
她穿著白色燈籠袖襯衫,配著藏青色闊腿褲,戴著圍裙一邊炒著一邊小小聲哼著歌,左右腳輪換移動,嘴裡噙著淺淺的笑,眼角勾起幾條笑紋。
關小火,側身開啟電飯鍋蓋,用筷子戳了一下魚身,然後撒上蔥段和少許生抽,那飯鍋蓋上的蒸汽倒流回碟子上,便形成了孩子們最喜歡用來拌飯的魚汁。右手邊的湯也可以關了,菜乾煲豬骨,清甜不油膩,一家大小都適合。
何美珍眯了一下眼看時鐘,喊道:“歲歲出來擺碗筷啦,你家姐應該差不多快回到了!”
裡頭傳來一聲長長懶懶的“哦”,卻不見有人出來。
“叮咚。”
她往圍裙上擦了擦手,一邊應著門一邊快步走出去,還不忘順了桌面一顆話梅丟進嘴裡。
開門,是樓上402房的朱春穗。
“裙褂我放還在店鋪交給阿萍啦,”春穗嗓門大且清脆,說話又快,機關槍似的,“啊喲我還帶了點剛炒的糖栗子過來,給你跟兩個囡囡嚐嚐哈!”
何美珍笑著接過來一個溫熱的不鏽鋼飯盒,沒跟她客氣。
朱春穗和丈夫林廣風開的“春風婚紗攝影”店在囍帖街一直生意挺好的,但服裝一直是他們頭疼的事,買了十幾套婚紗裙褂西服在店裡備著,但小年輕們總喜歡追新款,嫌以前的舊式不潮。幸好樓下鄰居何美珍就是賣婚紗裙褂的,兩家關係好,她也不計較,常常借一些樣板裙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