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元兇登基 (第1/3頁)
班門弄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無論哪個時代,權力總是關乎利益,爭權奪利是常態。
權力在前,利益在後。
有權力才能有利益。
所以,權力分配一直是歷朝歷代的政權焦點。
縱觀中國歷史,權力只在兩者間分配:王(帝)、相。
二十四部中國史,根本上來說,就是記錄王(帝)、相爭奪權力的歷史。
秦朝以前,“王禮先於相,王權平於相。”
王即國王,相就是丞相。
秦朝以前,丞相不是由國王居高臨下任命的,而是“王拜相、相受權。”——這中間的禮儀,非常鄭重。
此外,周禮明確規定:國王、丞相在道上相遇,都必須停車;丞相先下車,對國王之輿行禮;國王也必須下車,對丞相還禮。
朝堂上開會,無論是丞相先到還是國王先到,後到一方進來時,禮儀官就高喊一句:“某王到”或“某相到”,先到的那方,必須起身。
同理,會議結束,原則上國王先走,禮儀官高喊“恭送某王”,大夥同時起身相送。
但如果因某些原因,丞相先走,禮儀官必須喊:“某王送某相出”,意思是讓國王起身目送。
那個時代,也有法條。但法的概念很弱,遠低於禮。
至於法學、法家,那是很晚的產物。
禮之外,丞相的權力非常大,可以與國王抗衡。
嬴政當上秦國國王后,對相權很不滿意。
他為了削弱丞相權力,強勢推出三公制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太尉管軍隊,御史大夫監察百官。——把丞相權力撬走了兩塊。
與三公制度配套的是九卿制。
也就是:丞相雖然不管軍隊、無權撤換官員了,但他手下九個部門的頭頭得聽他指揮,是謂“九卿”: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
——由這些官員權責可以看出,除了軍隊事務和彈劾官員,其它事都是丞相說了算。
這套制度歷經秦朝及漢朝的前幾位皇帝:秦始皇、秦二世、漢高祖、漢惠帝、呂后(前後少帝)、文帝、景帝……
到漢武帝繼位時,這位與秦始皇強勢有得一比的皇帝,決定對丞相權力開刀。
當時丞相是田蚡,朝廷上至2000石、下至400石的官員都是田玢任命的。
一天,漢武帝當著滿朝臣子們的面問田蚡:“丞相,你想提拔的人安排完了沒?還有空位的話,我想安排幾人。”
漢武帝故意擺出這樣卑微姿態,立即得到臣子們的同情。
加上對田蚡的強勢,許多人早就是敢怒不敢言。
田蚡知道眾怒難犯,不得不退讓。
——於是,漢武帝繼秦始皇之後,對相權進行史上第二次削弱。
漢武帝決定:在太尉、丞相、御史大夫這三公之外,另設一個內朝,原來的三公成為外朝。
皇帝的意思,透過內朝向外朝傳達。
內朝設三個職位:尚書令、侍中、常侍。
尚書令原來屬於少府寺。其手下有六個種類的“尚”字頭職官:尚書、尚衣、尚冠、尚食、尚浴、尚席。——其實就是負責皇帝讀書、衣、食、住、行……等日常事務的貼身服務員。
侍中就是時不時過來伺候一下皇帝的意思;常侍就是經常伺候在皇帝左右的意思。
這三個職位級別都不高,也就是六~四品不等。
但他們有個特權:可以隨時進入禁中,面見皇帝。
漢武帝的搞法是:在九卿之中或九卿手下,挑選自己信得過的官員,給他們加“尚書令、侍中、常侍”這些官職,使他們隨時可以覲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