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內可能存在一個基於量子糾纏效應的化學“指南針”,眼睛中的某些蛋白質裡一對互相糾纏的電子對地球磁場方向的變化十分敏感,從而能“看見”地球磁場並知道飛行方向。
(五)基因和遺傳突變:
薛定諤曾指出基因小到不能依賴“無序中誕生的有序”定律來保證其複製的準確性。有觀點認為基因突變可能是晶體內的量子躍遷導致的,dna作為一個非週期晶體(薛定諤提出概念),其鹼基等結構在量子層面編碼遺傳資訊 。
(六)量子生物學技術在醫學等領域的潛在應用:
1 量子點標記和成像:量子點作為一種奈米級的半導體材料,在生物成像中可以作為熒游標記物,具有獨特的光學特性和高靈敏度,用於細胞成像、疾病檢測等方面。
2 量子計算輔助藥物研發:利用量子計算強大的計算能力來模擬藥物分子和生物靶點的相互作用、預測藥物活性和毒性等。
(七)以下是量子力學大致的發展歷程:
早期啟蒙階段(20世紀初之前的一些重要鋪墊)
在19世紀,一些實驗現象和理論為量子力學的誕生做了一定鋪墊:
1 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發展,對光和電磁波等有了較為成熟的理解。
量子論的誕生(1900 - 1913年左右)
2 1900年,普朗克為了解決黑體輻射問題,提出能量量子化的概念。他假設黑體輻射中的電磁波能量是一份一份的,而不是連續的,這打破了經典物理學中能量連續性的觀念,但當時普朗克只是將其視為一種數學技巧。
3 1905年,愛因斯坦受能量量子啟發,提出光量子假說,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光量子具有能量和動量,光不僅具有波動性還具有粒子性(波粒二象性),這一觀念極大衝擊了經典物理觀念。
4 1913 年,玻爾在氫原子模型中引入軌道量子化,成功解釋了氫原子光譜。但這個理論存在侷限性,只能解釋氫原子等單電子體系。
(八)舊量子論的發展和困境(1913 - 1923年左右)
1 1916 - 1917 年,愛因斯坦用統計方法在普朗克量子論基礎上解釋了固體比熱隨溫度變化的規律等。
2 1923年,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研究x射線經物質散射的實驗(康普頓效應),表明光子和電子等微觀粒子相互作用時也遵循能量和動量守恆定律,進一步證實了光量子理論。
(九)量子力學的建立(1923 - 1927年左右 關鍵的幾年)
1 1923 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的假說,認為微觀的實體粒子(如電子、原子等)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2 1924年,薩地揚德拉·n·玻色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方法來解釋普朗克輻射定律,愛因斯坦將其推理應用於有質量的氣體,得到玻色 - 愛因斯坦分佈。
3 1925 - 1926 年:
沃爾夫剛·泡利提出不相容原理,為元素週期表奠定了理論基礎。
海森堡、馬克斯·玻恩和帕斯庫爾·約當提出了量子力學的第一個版本——矩陣力學。
埃爾溫·薛定諤提出了量子力學的第二種形式——波動力學 ,體系的狀態用薛定諤方程的解——波函式來描述。
4 1926 - 1927年:
證明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在數學上是等價的。
海森堡闡明測不準原理。
保爾·a··狄拉克提出了相對論性的波動方程用來描述電子,解釋了電子的自旋並且預測了反物質;提出電磁場的量子描述,建立了量子場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