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第2/2頁)
羅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某拿了國民黨的錢,來罵國民黨。」這大概是因為,《民主評論》倡導民主自由,自是免不了對國民黨有所批評,徐先生認定這是「由反省而更生」所必需的,但不為國民黨頑固保守分子所喜。照此看來,他在臺灣的五、六十年代,是不能出版像《民主評論》這樣的一份刊物的,否則,就會得到《自由中國》半月刊那樣的下場。而他也因為在《自由中國》寫了一篇《我所瞭解的蔣總統的一面》,又與雷震、殷海光等自由主義者多所交往,惹來了不少的麻煩與困擾。所以,香港為他辦刊物提供了臺灣所無的「免於困擾」、「免於恐懼」的自由條件,不能不說,徐先生實亦受惠於香港的自由。
至於生活方面,香港亦與徐先生結了不解緣。他在一九四八年與《華僑日報》的岑維休、岑才生先生相識,自始至終保持純厚的友誼。據徐先生年譜說:「三十年來,《華僑日報》提供了現實權勢之外的立足地。」這「立足地」三字,除了是給他發表文章、針砭時弊的「地盤」以外,亦指經濟上的支助。據他告訴我,他在《華僑日報》每星期寫一篇專欄文章,每月酬勞是港幣二千元。這在六、七十年代來說,是一個不少的數目,是在教書薪酬以外,相當有力的補助。
他雖在香港辦《民主評論》,但長期在臺灣居住、教書,間中來港,總編輯先是張丕介,後是金達凱兩位先生,他大概是約稿、撰稿和主持編輯政策。真正以香港為家,是他在一九六九年來新亞研究所任教以後。而他當時在臺灣,實在是處於一種困難的境地,他在教書十多年的東海大學受到了排擠,被逼退休,原因之一是宗教信仰問題,據說這家由美國基督教會所辦的大學,當時的董事會曾有這樣的警告:「學生受洗的所以少,是因牟宗三、徐復觀講中國文化的關係。我們的學校,不是為中國文化辦的。」又要東海大學教中國文化的人,保證學生信仰基督教。徐復觀先生在校務會議上予以反擊。這是他被迫退休的主因。(不過後期東海對他很尊重,在圖書館特闢紀念室。)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