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第2/3頁)
葉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章中,凡是批評性的意見,我都儘可能地儲存和蒐集起來了。以上摘錄下來的,就是幾乎全部有代表性的批評了。我得實事求是地說,這些批評意見,絕大多數是以觀眾觀後感的方式登在報刊上的。沒有一篇超過1000字。有不少就像我前面摘下的,只有一兩句話。
但惟一的一篇超過1000字的批評文字,是在上海的《新民晚報》上發表的。標題做得很大的黑體字寫著:&ldo;上海女性,你在《孽債》裡怎麼啦?&rdo;這篇批評文字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ldo;亭子間&rdo;你到底反映了什麼。在列舉了幾位居住在亭子間裡的女性助人為樂的事跡之後,文章說:……有多少女性在那些動人的故事中唱了主角。可是這幾個找到自己的爸媽,卻又被拒之門外的孩子,使人對上海女性油然而生一種憎惡感,上海的女人怎麼都那麼自私那麼冷漠。第二部分:那個時代的女性。同樣在舉例子說明瞭那個時代的女性富於同情心、善解人意、有責任感以後,批評說:別說今天這些孩子找上門來認親人,就說這些做父母的,生活相對穩定以後,難道不會想念當年的親生骨肉嗎?這實在是將這一代女性寫淺了。是有一些女性心胸狹小、眼光短淺,但是更多的女性、母親是最富同情心,具有博大胸懷、無限愛心的。
第三部分:《渴望》與《孽債》。在盛讚了《渴望》中的劉慧芳以後,批評《孽債》裡的母親們說:國際大都市裡的女性,應該如同這座城市一樣,是開放的,是一座包容性的城市。上海接納了幾百萬的外來民工,上海的千家萬戶住進了20多萬知青子女,上海人抱養孤兒、收養孤兒,溫暖了多少孩子的心。《孽債》讓我們女性感到心中有一塊鉛堵著,將上海女性醜化了。最後一個部分:假如。在記錄了《孽債》播出以後普遍流傳的那個笑話&ldo;你有孽債嗎?&rdo;以後,文章提供了一系列的資訊。其一,現在觀念開放了,就是丈夫有這樣的事情,也已過去10多年了,夫妻間的共同生活,應該可以理解對方在那種特定環境下所發生的事情。其二,如果是一個像電視劇中那麼乖的孩子來到我們家,太開心了,獨生子女,正缺哥哥姐姐,一定留下他。其三,我婆婆說,隔壁鄰裡都能互相幫助,自己家裡來一個人,怎麼能不接受呢?其四,一部《孽債》,使人感到那一批人,怎麼男的都是無奈於負責任的,女的又都是以自己利益為重,缺乏母愛的。文章的最後一句又重複道:上海的女性,你在《孽債》裡到底怎麼啦?!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