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五味論 (第2/2頁)
愛吃紅薯糰子的鬼月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氣輸送到身體各個地方。像姜、韭菜這些辛辣的食物,它們的氣味一進去,就像一群調皮的小搗蛋,把營衛之氣的正常節奏給打亂了。這些氣味長時間留在心下,就像在心裡點了一把火,燒得心裡難受,所以就覺得心裡像被挖了個洞。而且辛味喜歡跟風一樣到處跑,它和氣一起行動,所以吃了辛辣的東西,人就容易出汗,辛味就跟著汗水一起跑出來啦。”
您看,這辛味吃多了,就像在身體裡引發了一場小小的“騷亂”,給健康拉響了警報。
“黃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何也?’少俞曰:‘苦入於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也。’”
黃帝又問:“那苦味往骨頭那兒跑,吃多了讓人噁心嘔吐,這又是為啥呢?”
少俞說:“黃帝您想啊,苦味進到胃裡,那可是相當厲害,五穀的味道都比不過它。苦味往下走到下脘這個地方,就像一個調皮的‘小霸王’,把三焦的通道都給堵住了,不讓氣和食物正常透過。這就好比交通堵塞了,胃裡的東西沒辦法正常往下走,只能往上返,所以就噁心嘔吐啦。還有啊,牙齒是骨頭的末端,苦味一進去,就朝著骨頭跑,有時候還會跟著嘔吐又出來,從這就能看出來它喜歡往骨頭那兒跑啦。”
這苦味吃多了,就像在身體的“交通系統”裡搞破壞,讓身體的“運輸線路”亂成一團。
五味與養生:舌尖上的“平衡之道”
“黃帝曰:‘五味之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治之奈何?’少俞曰:‘各因其病之所宜而攻之。’”
黃帝著急地問:“少俞啊,這五味吃進去,各有各的問題,那該怎麼治療呢?”
少俞笑著說:“黃帝呀,這就得根據不同的病症,選擇合適的方法來治療。就像打仗一樣,得對症下藥,看哪個地方出問題了,就想辦法把它糾正過來。比如酸味吃多了,導致小便不通暢,那就想辦法疏通氣血,讓水管重新暢通;鹹味吃多了口渴,就適當補充水分,調節身體的鹽分平衡。總之,就是要讓身體恢復到一個平衡的狀態。”
從《靈樞·五味論》裡咱們能明白,這五味雖然能給咱們的味蕾帶來豐富的享受,但要是不注意,也會在身體裡搗亂。咱們的身體就像一個精密的天平,五味就是天平上的砝碼,得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才能讓身體保持健康。就像老祖宗告訴咱們的,吃東西不能太任性,得講究個度,這樣才能讓舌尖上的美味轉化為身體的健康。咱們得好好了解這些五味的奧秘,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守護好身體這座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