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2 章 僖公九年(1) (第1/3頁)
萬年眉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僖公九年的核心劇情有兩個,都是重頭戲。一個是齊桓公舉行的葵丘之會,他一生的巔峰。說起來齊桓公統治時期真的是齊國的黃金時期,雖然都說管仲改革是讓齊國強盛的重要條件,但是光看《左傳》的話,其實齊桓公時期基本沒有齊國弱過的印象。】
【嗯,不過考慮到齊桓公他哥齊襄公的時候齊國已經在肆無忌憚地向外擴張和殺魯桓公,鄭昭公當太子那會兒、在齊國還是這兄弟倆的父親齊僖公當政的年代就已經在說“齊大非偶”了,估計齊國就根本沒有體會過其他小國的痛苦,這幾代都處在一個上升期。】
【另一個重頭戲是接下來又要持續好幾年的晉國連續劇,這個連續劇實在是太長了,到重耳歸國還遠得很。不過其中被稱作“驪姬之亂”的這部分總算是即將落幕了,是的,驪姬這位著名禍水要下線了。】
【在兩個重頭戲之前先把關於宋國的部分說完,僖公八年說到宋國兄弟謙讓了一番以後還是由弟弟太子茲父繼位,但是兄弟倆是誠心謙讓不是演的,所以宋襄公上位之後,以公子目夷“仁”為理由,拜他為左師主持政事,宋國由此政治清明。】
【左師是宋國的六卿之一,《史記》裡直接寫的是讓公子目夷做宋國之相。事實上宋國的六卿不像晉國的六卿有明確的先後次序之分,我們已知在春秋左傳中次序代表地位搞下,而宋國提及六卿的順序是經常變動的,這裡明顯是以左師為尊,但右師大部分時候是在左師之上。】
【除此之外,宋國六卿也不像晉國六卿一樣有什麼軍將軍佐之類專門的官職名稱,除了左右師,六卿中的其他四位都是與《周禮》一致的,分別是《周禮》中的地官司徒、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和冬官司空——宋國六卿裡司空改為了司城,因為宋武公名叫司空。】
【說到這個,之前桓公六年提到過起名的原則裡面有一個就是不要起官職,因為會搞得人家不得不避諱。扯遠了,也就是說周禮六官,和宋國六卿對比只缺了天官冢宰和春官宗伯。不過宋國畢竟是商人後裔,和周禮有所不同也正常,但是天官和春官一個掌宮廷一個掌宗族祭祀,商朝肯定也是有類似官職的。】
【所以這個左師和右師吧,也不是不可以理解為太師——正是宗伯之下的職務,但這時候的太師主要還是掌禮樂。考慮到《史記》“相”的說法,或許還是把左師和右師一併視作冢宰,也就是百官之首的太宰更合適,宋國之前那個殺掉宋殤公、將公子馮也就是宋莊公從鄭國迎回的華督就是太宰。】
【不過等到魯成公十五年,太宰又有和其他六卿同時出現過,並且位居六卿之下……啊,宋國這官職高下變得也太快了,搞不懂,跳過。】
【回到葵丘之會,講述葵丘之會的傳的起手部分也是在講宋國,因為春秋經寫葵丘之會,與會各國都以爵位相稱,偏偏將宋襄公稱作宋子。但事實上宋桓公去世、宋襄公繼位在葵丘之會前,且宋國實為公爵。既然如此,傳自然就要對這一特例有所解釋。】
【所以傳給
出的理由是,宋桓公還未下葬,宋襄公就去參加葵丘之會,所以本應稱作宋公的他在經裡被寫作宋子。這是一種喪禮的慣例,服喪時期王被稱為“小童”,諸侯則被稱作“子”。】
【但是如果從整個春秋左傳來看,這個解經的說法其實不太嚴謹。王稱小童的例子,經傳里根本就沒見過。類似的禮法見於《曲禮下》,王在喪期應該叫“予小子”。但這個稱呼又有兩個問題,一個是非喪期、還有周公,在不同文獻中都用過予小子,另一個問題是予小子根本就是一個自稱,予和小子都是,湊起來自然也是。】
【再看“某子”的例子就更多了,稱不稱“子”明顯並不取決父親是否下葬。通常而言,舊君死後不論是否下葬,新君在舊君去世當年都會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