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崢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眼看著就要入冬了,從百姓手裡已經收不到亞麻了,就只能從各地的商人手裡收購坯布,加以加工。在賽馬噶動用關係全力收購之下,只用了兩個月時間,就收購了五萬匹坯布,數量還是很可觀的。隨後,染布、製造,這些事情就不用衛宏親自指點了,由賽馬噶招攬的專業人士進行操作。收布容易,製衣就相對要難一些了,光憑藉繡娘們一針一線的縫製,速度肯定快不了。賽馬噶便憑藉與衛宏的關係,以老婆的身份,命令衛宏將宏遠商行的縫紉機帶來。
若是賽馬噶以吐蕃公主的身份命令衛宏,衛宏絕對會無視!但現在賽馬噶卻極其聰明的搬出自己老婆的身份,衛宏就沒辦法拒絕了。老婆有難,老公自然是要幫的!不過從大唐往吐蕃運縫紉機可不是一個輕鬆的事,再說了會造縫紉機的工匠都被衛宏帶到吐蕃來了,還費那事幹嘛?直接在這造就是了。兩個月後,一百臺嶄新的縫紉機從山谷裡運了出來,運到吐蕃的王都&l;邏些&r;。當衛宏將這些縫紉機交到賽馬噶手裡的時候,見多識廣的賽馬噶倒是沒什麼太大的反應,而她身邊的那些孤陋寡聞的工人則全都是雙眼放光,恨不得每人搬回家一臺。
有了縫紉機的參與,製衣的過程就變得簡單愉快了許多。在這期間,賽馬噶提議在製作吐蕃本地的服飾同時,也做一些大唐的衣裳,以便銷往大唐。衛宏卻否定了賽馬噶的這個想法,理由很簡單,大唐什麼都缺,最不缺的就是布商,本來吐蕃的布行就沒有一丁點的競爭力,若是盲目躋身進入大唐的布匹商業圈,很有可能被擠兌的死無葬身之地。當然了,衛宏也不是全盤否定,遠銷大唐的方法還是可取的,不過不是做唐衣,而是將吐蕃的衣裳銷往大唐。大唐的文化接受能力是相當的高,從胡服的盛行就能看得出來,吐蕃的衣裳銷往大唐,也算是奇裝異服,會帶有一些先天性得天獨厚的競爭力。當然了,這只是旁枝末節的對外營銷,最主要的市場還是內需。
第四百八十四章為吐蕃當牛做馬(3)
現在的吐蕃不是以前的吐蕃了,自打攻克了吐谷渾以後,吐蕃的疆域囊括了原來的象雄、吐谷渾和吐蕃自身三塊疆土,其疆土之大可謂是空前絕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的象雄和吐谷渾百姓,肯定會被吐蕃同化,到那時,光是內需市場就是一塊巨大的肥肉,只要把這塊肥肉看好,別讓別人搶走,那就已經成功了。
經過衛宏和李家三姐妹的幫忙,五萬匹布在年前變成了十萬件衣裳。做好衣裳的時候,正好是初冬,因此沒有囤積,直接開倉放衣,將衣裳遠銷境內各處。這十萬件衣裳看似挺多,其實一分散開來,也沒有多少。本來賽馬噶看著如山般的衣裳,還發愁不知道該怎麼賣,結果衛宏用了不到三天時間,就將十萬件衣裳傾銷一空,令賽馬噶甚是驚異。
其實這沒什麼好驚訝的,賽馬噶以前不做生意,不懂這方面的知識。其實,這十萬件衣裳只不過是化整為零了罷了,將囤積在一處的衣裳,以保本盈利的價格,分銷給境內的商人,再由商人自己出售。說白了,衛宏就相當於一個供應商,商人們則是零售商,衛宏賺的錢是商人的,商人再賺百姓的。不過羊毛出在羊身上,衛宏賺的錢最後還是由百姓買單。
五萬匹布,去除原料費、工費等等各式各樣的本錢,最終純利潤是兩萬兩銀子。這筆錢對於個人來說是個天文數字,但對於國家來說卻顯得九牛一毛了,莫說國家,連衛宏都不把這兩萬兩銀子放在眼裡。但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有了今年的準備和經驗,等明年從百姓手裡收取亞麻,自己織布。可以省下更多的本錢,到時候再擴大規模,就不止區區兩萬兩銀子了。
第一次當了商人的賽馬噶有些激動,覺得將來布匹和茶葉這兩個行業絕對會為吐蕃帶來豐厚的利益。而衛宏卻在這個時候澆了賽馬噶一盆冷水,國家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