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江一柏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楊威知道了楊景“攘外必先安內”的本意之後,懸著的心思便放下大半,在今日楊洛說出之前,他一直想著要進宮勸諫自己的父皇,北伐一事,當慎之又慎。
既然是國戰,如今已經開赴北地的三鎮之軍,連城守軍和秦藩與遼藩之軍自當分清緩急,若是全力往北,西北的藏司和西域不可不防,北地的遼北各部和渤海亦是如此。身為秦王,他知道北奴之患徹底蕩平之日,或許就是秦藩撤藩南下之時,可他也依然願意如此,踐行少年時“大寧滅北奴之日,我楊威願為頭卒”的諾言。
可如今作為楊宸和楊洛的兄長,楊威也有一些事想要交代一番:
“六弟,對出海滅了前奉餘孽之事,可有謀劃願說與我聽聽?”
楊威說完,楊宸端坐對側見著楊洛面朝楊威侃侃而談起來:“這有何不可,從父皇密詔臣弟之時,臣弟如今已經造了戰船六百,可領步卒四萬,騎軍一萬渡海而戰,臣弟所想,東臺餘孽有南北之別,北面大多是隨司馬經東渡的江南從前世家舊人,南面大多是司馬家經略東臺以來的各道渡海安家百姓,臣弟想,若直取其北,或可事半功倍,已經派人潛匿東臺而去,地形畫冊,已有數份”
顯然,楊洛知道永文帝楊景兩年前就讓他就藩平海和密詔平定東臺之事的關聯,廣造戰船隻是其一,去年開始陸陸續續以兩岸互商之民潛入東臺的平海衛諜子已經將東臺的軍伍佈防,南北地形,還有“偽朝”廟堂之內的波詭雲譎暗處爭鬥一併送回了吳王府。
楊洛身上也有太祖高皇帝的那份血脈,也是自小學過行軍佈陣之法,深知江南之地,承平日久,近三十年無戰火,連東琉國內戰敗的流亡浪人都能打出十對其一的戰績,若是出海東渡東臺,和北面偽朝數萬大軍直接硬抗或許難以匹敵。
故而,從就藩之日,平海衛各所衛軍便刻意在楊洛的授意下對東琉夏日乘風而來的海寇多次交戰,海戰陸戰的一次又一次廝殺,已經慢慢的讓平海衛各所之軍改頭換面。
見長河入海之口難以進軍,東琉海寇便把心思漸漸放在了浙地和閩地,楊洛也是一樣請命平海衛所之軍剿寇,在永文帝的支援下自然也是廟堂之內無異聲。
可戰之軍五萬,便是楊洛如今敢請戰的底氣所在。
楊威聽完,也只是淡淡一笑:“六弟果然還是謀了個深遠,可我看來,六弟所想還是不夠”
楊洛則是問道:“四哥可是有何良策?”畢竟幾兄弟當中,秦王楊威是當年唯一被那皇叔所稱讚的“大寧將才”,楊宸和楊洛雖然和他多年前不甚對付,可對行軍打仗之事,卻是心中欽佩的。
“良策不敢當,你且同我說說,東臺偽朝軍伍如何?”
楊洛應聲答來:“北地有東臺水師一支,約三萬人,望北城內也有一萬之軍,其餘六萬人,自北向南各城駐守,在南地的雄基城也有一支一萬人水師,其餘中部多山,野人部落不知幾許”
楊洛越講吓去,楊威臉上便越是難看:“可戰之軍數萬,若是強取望北城怕是有些勉強”
楊洛便接過話來:“四哥,若是真的請戰,臣弟會先請父皇讓江南道和福閩道的水師出海先戰取其澎湖,做成要步步為營緩進緩攻的法子,若是能讓望北城的各軍南下馳援,便多一分把握”
楊宸在一旁則是舉起了酒樽自己飲了起來本想先聽聽兩人各自的良策,卻被楊威一句:“七弟,你如何看?”給點開了。
平海衛所佔不過定南衛的半州之地,可戰之軍五萬已是盡了極致,打下望北城確是勉強,要江南道和福閩道的水師佯攻澎湖也是無可奈何之舉,可如此,仍然是沒有必勝之把握。
根源所在,就是楊家自北寧起兵,騎軍鐵騎踏遍天下無敵,望著司馬經帶著其王府屬臣倉皇東渡東臺挾海自重只能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