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拔河比賽 (第1/19頁)
白敬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拔河運動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
起源於楚國的軍事訓練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地處大江南北,水道縱橫,擁有強大的水軍舟師。為了在水上作戰中取得優勢,楚國發明瞭一種叫“鉤拒”的兵器,當敵人敗退時,軍士以鉤拒將敵船鉤住,使勁往後拉,使之逃脫不了。這種鉤拉技術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軍事訓練專案,被稱作“牽鉤”,主要目的是提高士兵在水上作戰時的鉤拉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從軍中流傳至民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牽鉤”從軍中流傳至民間,軍事性的“鉤強”之術演變為了娛樂性的“牽鉤”之戲,也就是現在的拔河運動。在流傳過程中,其軍事意義逐漸淡化,娛樂、遊戲性逐漸加強,同時還具有了娛神、祈禳,祈求風調雨順、農業豐收等獨特意義。拔河戲在六朝時被稱為“施鉤之戲”,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提到:“打球、鞦韆、施鉤之戲。施鉤之戲,綆作籬纜,綿直數里,鳴鼓牽之”,可見其在當時已是一種娛樂性很強的民間體育專案。
唐朝時期的發展
到了唐代,拔河活動較多且進一步規範,正式有了拔河之名,成為廣泛流行的“風俗”活動,民間通常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拔河活動。《封氏聞見記》對唐代拔河的運動形式記載較為具體:“古用篾纜,今民則以大麻絙,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掛於前。當大絙之中,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勝,就者為輸,名曰拔河”。唐玄宗時期還舉行過千人大拔河,場面宏大壯觀,除增添節日歡樂氣氛外,相傳主要目的在於祈求歲泰年豐,同時也有訓練士兵、炫耀唐朝強盛國力的意圖。
宋朝時期的發展
宋代拔河運動盛行,並開始延伸至民間,拔河在宮廷中也備受歡迎,宋高宗在軍隊中積極推廣拔河訓練,其規模也越來越大,並從宮廷的梨園搬出到宮外的廣場進行。宋代參加拔河運動的人數比當今多得多,其在大繩中間系一根大旗,旗子的兩邊劃有兩條豎線,被稱作“河街線”,在比賽的時候以該線的出入為勝負的標誌,所以拔河又被稱作“鉤拒”之戲。
近現代的發展
清朝末年,西方的拔河運動傳入中國,被列入學校體育課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此後,中國古代的拔河形式逐漸消失。但拔河運動在世界範圍內仍有一定的發展,曾是1900至1920年連續6屆奧運會的正式比賽專案。2002年,國際拔河聯合會正式加入國際奧委會,2005年9月,中國國家民政部正式批覆同意成立中國拔河協會,2015年12月,韓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4國聯合申遺的“拔河”被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拔河全攻略:從傳統賽事到趣味變體與線上挑戰
引言
拔河,這項古老而充滿力量感的運動,以其獨特的團隊協作魅力和激烈的對抗氛圍,深受人們喜愛。無論是在熱鬧的傳統比賽現場,還是在輕鬆的休閒聚會中,又或是充滿科技感的線上遊戲世界,拔河都以不同的形式展現著它的魅力。接下來,讓我們深入探索拔河在不同場景下的制勝攻略。
一、傳統拔河比賽
(一)隊伍組建與分工
1. 隊員選拔
? 力量與體重考量:傳統拔河比賽中,力量和體重是關鍵因素。挑選隊員時,優先選擇那些肌肉發達、力量強勁的人。比如學校運動會的拔河比賽,體育特長生往往是熱門人選,他們經過長期的體能訓練,肌肉爆發力和耐力都優於常人。體重較重的隊員能提供更大的摩擦力,增加隊伍的穩定性。在專業的拔河賽事中,參賽隊員的體重範圍通常會被嚴格限制在一定區間,以保證比賽的公平性和激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