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帶不打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國人愛種地是刻在骨子裡的。話說劉禪在安置流民建的新村溜達,看看百姓的安置如何。正巧碰見蔣大力一家正在擺弄院中的小田。劉禪好奇過去詢問蔣大力一家正在種什麼作物,蔣大力答道種的是宿麥。蔣大力一家一路逃難,來到江陵一家人才安定下來。蔣大力一路奔波,再艱苦都沒打過這袋種子的主意,這袋種子才能留到現在。蔣大力住進新村後有了房子,打算在小院中開墾塊地,種些蔬菜和宿麥。由於院子不大隻能一邊種菜,一邊種麥子,麥種也就用了十分之一有點可惜。劉禪一聽馬上就從蔣大力手中買下了剩餘的種子。劉禪興沖沖的帶著麥種趕回府中,喊來福伯,讓福伯找塊地把這些種子種下去,然後在校場開墾出一小塊地,劉禪也要試著種種看。
冬小麥是一種越冬的植物,在漢代稱為宿麥。冬小麥是一種抗寒的能力極強的作物,每年九月中下旬到十月上旬播種,第二年5月底到6月中下旬成熟。《逸周書·嘗麥解》中記載道:“維四年孟夏,王初祈禱於宗廟,乃嘗麥於太祖。” 記載的是周成王年間的事,根據記載麥子在四月成熟,根據時間判斷的話,應該種的是冬小麥,可以佐證冬小麥在我國很早就開始種植了。到了西漢年間董仲舒就進諫過漢武帝在發過水災後的郡種植宿麥,三國時期北方的主糧還是以小米為主,但是麥子的種植已經在慢慢擴大。
對於劉禪來說,首先是再次感謝曹老闆,曹老闆去搞關中,使得不少百姓逃難,才讓劉禪有機會遇見蔣大力得到冬小麥的種子。出乎劉禪意料的是,福伯對待種植冬小麥的態度。福伯親手翻地,梳理田埂,播種澆水,一套動作行雲流水,說不出的熟練。麥種種下後,福伯就像照顧孩子一樣,每天都來照看澆水,七八天後小麥終於出苗了。為了防止小豬和大白等熊孩子的把麥苗毀了,福伯在地邊上立起了籬笆。還讓人人盯著麥苗,小豬們還好,大白一直認為校場就是自己地盤,偏要進去看看衝了幾次,被福伯拎著脖子扔回幾次,悻悻的不再靠近。
劉禪問福伯,怎麼看福伯如同種地的那些老把式一樣,種地如此熟練,福伯向劉禪講述自己的過往,福伯本是個莊稼漢,受當地的地主迫害的,失去了田地,無奈一家人背井離鄉尋找活路,路上遇到了起兵的劉備,福伯不會武藝,但是小時讀過幾天私塾認識些字,就做了劉備的隨從,後來慢慢的就成為劉備的管家。經過福伯的描述,讓劉禪對這個群雄割據,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的時代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接著福伯說道,自己的老婆就是陝西人,所以嫁過來時陪嫁就有這宿麥的種子,所以福伯對如何擺弄著宿麥也有些心得,多年不種地看到這種子不由得就動了起來,劉禪見狀也不再多說,福伯:()聖主劉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