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賑災 (第1/2頁)
吃貨大聯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明初,日本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伐。在戰爭中失敗了的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浪人到大明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騷擾。
對此,洪武年間,朱元璋為防沿海軍閥餘黨與海盜滋擾,下令實施自明朝開始的海禁政策。早期海禁的主要物件是商業,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進貢除外的他國商人到大明進行貿易。永樂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只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
而後隨著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嚴格,雖起到了自我保護的作用,但大大阻礙了中外交流發展。
實際上,明朝在隆慶年間就廢除了海禁開了一個通商口岸和外國通商,史稱隆慶開關。開關之後,明朝從外貿中獲得了一些利潤。但開放的月港也只是一處小港口,除非全面放開海禁。
歸根結底,隆慶開關是一次扭扭捏捏的改革,海上貿易只是開了一條小小的縫隙,只有福建海澄的月港被作為唯一的開放“特區”。沿海所有對外貿易的商船,都必須到這裡辦理繁瑣的手續,並從這裡裝貨出港、入港驗貨。所有船隻都必須申領“船由”、“商引”,才能出海。
這一制度發展到後來,甚至對出海船隻的建造和運營實行總量控制,“東西二洋各限船四十四隻”,嚴禁彼此間越境販貿,出海後逾期未歸者,即使證件齊全,“仍坐以通倭罪”。
也就是說,所謂的開海還是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朱慈烺的意思是,大明將來要全面放開海禁,只有這樣才會有源源不斷的財富流入進來。
崇禎卻是反對的,他覺得這是太祖留下來的祖制,豈能輕易動搖。是以當朱慈烺說出開海的時候,崇禎皇帝的臉色明顯陰沉了起來。
“父皇,兒臣說的是以後,咱們大明平定內亂,把建奴趕回長白山吃草的時候。咱們不但要開海禁,還要在海上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到時候,四海臣服,萬國來朝。父皇,您就是咱們大明的驕傲。”
這馬屁拍的,讓人刮目相看啊。崇禎聽聞之後,卻深深地嘆了口氣:“朕不是個好皇帝,怕是等不到那一天了。皇兒,你比朕要強,朕希望將來,你能看到這大明盛世,中興我大明王朝。”
“父皇,會的,您會看到那一天的,兒臣保證。”
崇禎登時不相信會有這一天的,如今的大明內憂外患之下,盛世似乎離著他們太過遙遠。他別無所求,唯求國泰民安。國內不再有天災,邊關不再有戰事。至於所謂的朱慈烺口中的盛世,現在看顯然不現實。
“好了,不說此事了。李待問賑災事宜怎麼辦,這麼多臣子彈劾與他,朕總不能不做點表示吧。”
李待問確實是獨斷專行了些,二百萬兩銀子的賑災款,他竟然沒有透過各地州府。而是,私自自作主張的,直接發放到了災民手中。
至於李待問是怎麼做到的,奏疏中沒有特別交代。只是讓朱慈烺知道的是,各地官府沒有了油水可撈。
這些賑災款項到了災民手中,竟然沒經過州府衙門。難怪這些地方官員要上書彈劾說他矯旨擅專,賑災款項沒有經過州府,州府衙門就沒有了油水可撈。沒了油水,官員們自然心聲怨言。
這事他們又不好聯名上書,這些太過顯得明目張膽。於是,各自為戰,各地的地方官紛紛上書,目的只有一個,彈劾李待問。
崇禎的意思是,李待問確實沒有按照朝廷規矩來辦。既然有這麼多人彈劾你,崇禎的意思是下一道聖旨,將李待問苛責一頓,平息官員們的怒火也就是了。
這種事,朝廷一般都是和稀泥。兩邊都不得罪,以和為貴。
而朱慈烺卻有著不同的看法:“父皇,下一道聖旨,先罷免幾個為首的狗官。順便,再把李待問的官職提一提,還有就是凡是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