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錦/錦瑟未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但朱嬌嬌家卻只需要在村裡轉悠一圈就夠了,自家女婿住家裡呢,他們家也沒有什麼姨姊妹了,只有兄弟還都在村裡,一天就轉完了,至於家族會餐也是定在了初三的。
因而待到初二村民們各自或是回岳母家拜年或是來岳母家拜年,未出初五也不好開工搭閣樓,於是朱嬌嬌家便念起書來了。
自從決定讓葉素珊插班入學之後,家裡就借了課本回來教葉素珊。
在家裡臨時上任擔當老師一職的就是朱立勤,其他人手頭上沒有什麼特別的事要在外頭做,一起窩在火櫃裡聽著講課。
葉有華手裡練著毛筆大字,作為生產隊長,他有時候需要出些告示,這些年在岳父的指點下那筆毛筆字也寫的有模有樣了。
朱嬌嬌把手上給葉成忠做的小衣裳收工了之後也跟母親在一塊糊鞋底,莊戶人家穿的都是千層底布鞋,布鞋經不起磨損,經常容易鞋底磨出洞來,家裡就需要經常做鞋底,這種鞋底就是用照著尺寸用舊衣服剪好的碎布以及一些做衣服剩餘的碎布頭,一層一層的用漿糊糊上。
也有不少腦子靈活的想了不少的辦法往鞋底做文章,釘木頭底是最常見的,但木頭一則很重二則木頭容易打滑摔跤三則容易掉底,久而久之,就沒有人釘木頭底了。
後來她家的孫輩上學的時候還嘗試過釘皮子底,在修鞋攤上,讓修鞋匠釘上一層厚底塑膠皮子,這種皮子選擇專門有圖案的那種相當於是做了防滑,而且比之木頭又輕了很多,當時風靡一時,它也有個缺點,這種鞋子不能穿著烤火,濕掉了也只能脫下來倒扣著烤乾,否則皮子烤一烤就得融化掉。
平時大家大多還是配著雨套靴出門,進了屋再換布鞋,那時候雨套靴也不便宜,一雙雨套靴穿不了多久經常會有磨損,大家都是縫縫補補地再穿幾年。
千層底布鞋保暖的效果是極好的,穿著腳冷時跺一跺腳也就暖起來了。
就算是後來有了很多五花八門也很便宜的各種鞋子,她還是喜歡穿千層底布鞋,她上輩子直到過世前都一直還在穿著呢。
千層底做起來是很麻煩的,糊底要糊的高高的,然後晾著等漿糊幹掉,這時候就要用錘子什麼的重物敲打鞋底,直到鞋底變得緊實梆硬,高高的鞋底就會縮成不到之前的五六分之一的厚度,確認這個厚度再也無法縮減了,就可以開始納鞋底了。
需要配著一種鑽子一起來,先用鑽子在鞋底鑽洞,再用針線穿過,線一定要拉的緊緊的,否則容易在鞋底有磨損的時候整個鞋底的線鬆了。
光這個納鞋底的工程就需要好些天,主婦們都是瞅著空子做的這針線活,所以,一般很久才能出活。
鞋底納好了就是上鞋面了,鞋面不是力氣活,比鞋底好做,老門山腳村流行的鞋面都是寬寬扁扁的那種鞋面,看起來很醜,這種鞋子春夏秋冬都穿的,估計大家也不願意費心思了。
朱嬌嬌會做另一種鞋面,兩半拼一起的,鞋面中間拱起似山坡頂,兩邊似緩緩的下山坡。
同樣大小的尺寸,這種款式看起來就沒有那麼粗笨,很是精緻,按朱嬌嬌那個孫女的話說的,比起城裡的那些不費勁不費神的工業鞋自家這種千層底布鞋既精緻好看又實際經用要好多啦。
也不知道是不是朱嬌嬌家人天性就有聰明好學的遺傳,葉素珊學字學得很快,只要朱立勤講過一遍的內容,很快就融會貫通能夠舉一反三,就是一邊跟著學的三歲小娃娃葉素瓔也學得蠻好的。
朱立勤這會倒是有些後悔,「嬌嬌,早知道當年也送你去學堂裡上學了。」
朱嬌嬌抿唇一笑,「那個時候又哪裡知道這樣多的事呢。」當年還是舊社會,楚南是個小縣城,講究女子不出門,上學堂念書這事她也去不了,平時父親也忙,沒得空教她,所以她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