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在席間向子陽之弟公孫恢打聽過,前漢哀帝時,公孫述蔭其父河南都尉之職成為郎官,後來補為清水縣長。”
“清水縣位於隴右,華戎混雜,當地六郡良家子弟武德充沛,素來難以規制。但公孫述年紀雖少,卻能將縣中戎族與良家子管得服服帖帖,甚至不需要其父派去的門下掾協助。”
“後來天水太守因其能力了得,更令他兼攝五縣,不出一年,便做得有聲有色,五個劇縣政事修理,奸盜不發,郡人都難以置信,只道公孫子陽有鬼神相助。”
這便是第五倫打聽來的公孫述履歷,官二代、治縣能手,便是他的身上的標籤。而到了王莽朝,公孫述以資歷政績成為導江卒正,復有高能之名。
“今日來到蜀地,方知這名聲不虛。”
第五倫對桓譚說起他一路上的觀察:“三徵句町,蠻夷盡叛,征戰徭役禍亂益州。吾等前幾日路過就都郡(廣漢)時,但見凋敝之景。里閭十室五空,固然也有訾稅徵徭的緣故,但亦有主政者懈怠無能的責任。”
“而問及就都郡人逃荒的去處,才知是跑到了西邊的導江郡,都說來投公孫卒正才有活路。”
儘管導江郡有都江堰之利,但除了成都周邊一小片外,這個郡大多數地區盡是江峽與山川,富庶程度與就都差不多,為何會成為流民投身的去處呢?
第五倫也有此疑惑,現在卻是明白了:“此來郫縣,發現鄉里田野並未荒蕪,百姓仍在官吏催促下墾荒種豆,一些地方甚至種了宿麥,此物在南方很少見,若非官府提倡,絕不可能推廣。”
導江郡在承受繁重徭役訾稅的前提下,公孫述能帶著百姓增產擴耕,這兒本就是一歲兩熟,再加上宿麥就是三熟,保住了衣食底線。甚至還能接納一些鄰郡流民,社會秩序井然不亂,周邊蠻夷也沒有起兵,說明這位公孫卒正內外之政都做得不錯。
第五倫道:“信誠篤行,廉平公,理下務上者,州郡之士也,這可是君山大夫自己的品評。豈能只看公孫述喜歡排場,糾結於細末,覺得他虛偽? 就忽略了其能力與才幹呢?”
桓譚笑道:“看來伯魚做郎官時,決獄學得不好啊。春秋之道? 原心定罪? 你卻偏偏與之相反啊。”
第五倫反駁:“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者? 罪特重;本直者,論其輕? 道理是這樣……但若有一人名曰張三? 他心懷堯舜? 口稱仲尼,但因能力有限,手段拙劣,做事堪比厲、幽之政? 結果導致治下大亂。”
“而另一人名曰李四? 滿心謀求私利,虛偽卑鄙,但偏偏是這樣一人,卻讓地方享受太平? 晏然於亂世。”
“敢問年大夫,張三和李四? 誰有罪?”
桓譚想了想道:“前者有罪,後者有功。”
第五倫拊掌道:“然也,管仲、陳平人品不高,卻能成為一代賢相,論跡不論心,此之謂也。”
在新朝這道德淪喪,國將不國的季世,計較一個人虛偽不虛偽毫無意義。或者說,個人道德優劣根本不重要。所以桓譚對公孫述評價不高,第五倫卻認為他所作所為值得讚賞,換個位置,桓氏肯定做得不如公孫。
但欣賞歸欣賞,第五倫卻對公孫述有些忌憚。雖然二人目前地位有如天壤之別,可他隱隱有種預感:這位能力卓絕的公孫卒正,日後可能不會是自己的朋友!
桓譚似是被第五倫說服了,不再硬槓,卻又笑道:“心懷堯舜,口稱仲尼,卻行厲幽之政,這說的是張三、還是王三?”
“孺子,你的想法,很危險啊!”
……
第五倫不吝於對公孫述的讚賞,公孫述卻也在惋惜第五倫的離去。
揚雄歸葬故鄉,公孫述聽聞後,當機立斷,一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