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撤退 (第1/2頁)
左茂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9月中旬,火軍從城陵磯撤退。水師乘坐戰船沿江東下,以僅剩的三十多條民船運載輜重。陸師是火軍的主力,沿長江南岸步行。
藉助於左宗棠,陳城和曾國藩取得了默契。先是火軍進攻五尖山以東的湘軍,湘軍假裝不敵,讓出東歸大道。
因為戰馬不多,火軍大多數人都要靠步行。士卒疲憊,士氣十分低落。開小差的人很多,多是湖南的天地會眾。
陳城不能禁止,只好任其來去。人少了,正好也可以節省口糧,減輕火軍的後勤負擔。
火軍從城陵磯撤退時,只剩下五日補給。走了三日,到達嘉魚。駐守嘉魚的太平軍守將奉石鳳魁命令,斥責火軍沒能守住城陵磯,拒不接濟糧草。
背後有湘軍緊跟其後,陳城來不及和嘉魚守將理論,匆匆率領領火軍繼續趕路。
又走了三日,到達距離武昌六十里的金口。此時,火軍糧草已絕,將士又累又餓,早餐吃的都是稀粥。全軍只剩下不多的大米,只夠吃一頓白飯。
原指望金口守將能夠援以糧草,誰知金口守將也不同情火軍,認為火軍沒能堅守城陵磯,致使太平軍失去湖南。
軍官們憂心忡忡,他們可以身先士卒,帶領士兵衝鋒陷陣。可是,軍隊斷了糧,士兵沒有飯吃,卻令他們十分為難。
連續行軍三百餘里,沿途皆是破敗的景象。原本富饒的江漢平原,商旅輻輳的長江沿岸,此時卻飽受戰火摧殘,房屋傾頹,十室九空。
太平軍雖然已經佔領長江沿岸的城池多時,卻忙於攻城略地,並不關心地方的行政建設。他們只知道向地方分片指定糧官,糧官只知道向農民派糧,向商賈派餉。層層盤剝之下,農民難以為生,被迫流離失所。
火軍到達金口,卻沒了糧食。金口守將不給糧,農民也沒有糧,難不成要讓火軍餓死?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大家望著陳城,等陳城拿定主意。陳城下令蒸足米飯,殺死羸弱的戰馬,讓餓了半天的將士們吃一頓飽飯。
將士們好幾天沒有吃到葷腥,嘴巴早就饞得流口水了。他們呼聲震天,以為師長弄到了糧食。
後勤為作戰第一要務。假如沒有糧食,沒有彈藥,仗也就打不下去了。陳城寧可殺馬取食,也要讓將士們填飽肚子。
之前,楊秀清下過命令,要太平軍全力保障火軍後勤。陳城相信,以楊秀清在太平軍中的威望,以其令必行、禁必止的個性,沒有人敢違抗楊秀清,拒絕給火軍糧草。
另外,銅陵與湖南相距千里,火軍力量小,銅陵地方貧瘠。種種原因堆積在一起,迫使陳城放棄自籌糧草的打算。
沒想到,一個小小的石鳳魁,就敢對楊秀清的命令陽奉陰違,以種種藉口拖延。
而太平軍在金口縣的守將,其正式官銜僅是監軍。陳城的官銜是指揮,指揮比監軍高三級。太平軍制度,州置總制,縣置監軍,各鄉分置軍帥。
在太平軍軍制中,指揮僅在丞相、檢點之下,屬於高階官員。太平軍內部等級森嚴,軍律嚴苛。軍律明確規定王侯丞相檢點指揮外出,大小官員兵民均須迴避,如迴避不及,應跪於道旁,如對面行走,即行斬首。
一個小小的監軍,竟敢拒絕一個指揮的糧草要求,背後必定有人撐腰。陳城懷疑,以石鳳魁的能量,恐怕他有賊心也沒賊膽。那麼,真正要斷絕陳城糧草的人,要麼是楊秀清,要麼是石達開。
陳城在城陵磯時,已向楊秀清寫信,抱怨糧草、彈藥短缺的問題,楊秀清至今沒有回信。
至於石達開,似乎一向光明磊落,在太平軍士卒中深得人心。但他和楊秀清面和心不和。
去年,楊秀清派軍西征時,擔心石達開趁機坐大,並未派石達開出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