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滅高麗 (第2/3頁)
懶先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戰。當時用來剿滅黃巾起義軍的,不過是二線部隊中的二線部隊,說白了就是一群臨時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然而,令人驚歎的是,就是這樣一支看似不堪一擊的隊伍,竟然將百萬之眾的黃巾義軍打得丟盔卸甲、狼狽逃竄,盡顯漢朝軍隊的強大實力。“漢以強亡”,這句話絕非空穴來風,而是有著深刻的歷史依據。王夫之在《後漢書·郡國志》注引《帝王世記》第九條中曾明確指出:“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在桓帝、靈帝時期,士大夫們雖胸懷壯志,渴望有所作為,卻面臨著重重困境。君主昏庸無道,難以匡正;朝廷法紀鬆弛,無法端正;郡縣官吏貪贓枉法、暴虐成性,卻無人敢過問。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士大夫們若想有所建樹,唯有擁兵自重,在邊疆地區奮力作戰,抵禦外敵入侵;其次則是在中原地區剿滅盜賊,維護社會穩定。如此一來,他們便能聲名遠揚,功績卓著,贏得人心。即便昏庸的君主和專權的宦官對他們心懷忌恨,時常加以誣陷,但終究難以將他們置於死地。正因如此,天下人都明白,這是獲取功名的最佳途徑,而且災禍波及相對較少。於是,士大夫們紛紛投身其中,普通民眾也競相效仿,一時間,盜賊四起,戰火紛飛,最終導致天下大亂,形成了袁紹、曹操、孫權、劉備等諸侯割據的局面。所以說,其他國家通常因國力衰弱而滅亡,而漢朝卻在強盛之時走向終結。例如,東漢末年,董卓憑藉手中的強大兵力,把控朝政,肆意妄為;各方勢力為了爭奪權力和地盤,紛紛擁兵自重,如曹操、袁紹等諸侯,皆是在這一背景下崛起的。他們起初或許是為了平定亂世,拯救蒼生,但隨著勢力的不斷壯大,逐漸形成了割據之勢,各自為政。又如劉備,以興復漢室為名,在蜀地建立政權,與其他勢力分庭抗禮。這些勢力之間的紛爭與角逐,使得漢朝的統治名存實亡,最終走向了滅亡。但在這一過程中,各方的軍事力量都較為強大,充分彰顯了“漢以強亡”的歷史特徵。
楊琮對這一觀點深以為然,然而,若是換做陳琦,恐怕會對此嗤之以鼻。在東漢末期,雖然也有少數民族入侵中原的情況發生,但無論是公孫瓚還是曹魏政權,對待這些異族的態度始終如一,那就是堅決予以徹底剿滅,毫不留情。
而陳琦在益州時,對待雲南的孟獲、西羌的北宮玉等少數民族勢力,卻採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他秉持著“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諧理念,以和平友好的方式與之相處。倘若少數民族向他索要食物,他或許不會直接給予,但他會帶著種子前往,耐心地教導他們種桑養蠶、開荒植糧,傳授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他深知少數民族民風彪悍,武力征服並非長久之計,於是巧妙地運用農桑技術來潛移默化地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消磨他們的好戰意志。在陳琦的努力下,這一時期,這些少數民族地區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不再為溫飽問題而擔憂,實現了民族之間的和諧共處。
隨著陳琦在益州的勢力不斷發展壯大,他的目光逐漸投向了東方的朝鮮半島。此時的朝鮮半島上,高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各自為政,時常發生衝突與戰爭,百姓苦不堪言。陳琦深知,若任由這種局勢發展下去,不僅會給當地百姓帶來無盡的痛苦,還可能對周邊地區的穩定造成威脅。於是,陳琦決定揮師東征,一舉剿滅高麗、新羅、百濟三國,實現朝鮮半島的統一與和平。
陳琦開始精心籌備這場東征之戰。他首先召集了麾下的一眾謀士和將領,共同商討作戰計劃。在會議上,謀士們紛紛建言獻策,有的主張採取速戰速決的策略,以強大的兵力迅速突破三國的防線;有的則建議採用迂迴戰術,先切斷三國之間的聯絡,然後各個擊破。陳琦認真聽取了眾人的意見,經過深思熟慮,最終制定了一套詳細而周密的作戰計劃。
為了確保戰爭的勝利,陳琦還對軍隊進行了全面的整頓和訓練。他選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