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經歷高考 (第1/9頁)
荒山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今年,女兒就要參加高考了。
向北一想到這裡,便想到了自己經歷的而或印象裡的高考,然後回過頭來,便發現自己一下子就沒有了原先面對高考時的那份“得之欣然,失之坦然”,有的都是如同這個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有的“害怕不能順利完成高考和高考後沒有大學讀”的那份膽戰心驚……
緣何如此?
這大概得到歷史的長河中去探究一下高考的前世今生吧!
有文章說,高考,是“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的簡稱。它的成績,決定著一個十七八歲的青少年有沒有資格進入高等教育的課堂。
而要論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類似於高考這樣選撥制度的國家,當然不能把中國拋開了去說。
而中國最早出現的人才選拔制度,學名叫“世卿世祿制”,用大白話準確的概括就叫“拼爹制”,這種制度主要出現於春秋時代。簡單來說,就是你爹當什麼官,你以後就當什麼官,所謂“父死子繼。
緊跟著春秋之後的戰國時代,被後人稱之為“禮崩樂壞”的無恥時期,貴族謙謙有禮的君子之風被慘烈而現實的國家利益所取代,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看重過程,只看重結果”的功利主義時期。為達到目的,陰謀陽謀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假如達到了目的,英雄不問出處。於是,就催生了“軍功制”和“養士之風”並舉的人才選拔局面。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在腥風血雨的戰國時代,恰恰是那些善於自我推銷的有表演慾望人才的最好時期。
隨著信奉“法家”的大秦短暫而又亮瞎歷史眼珠子的覆滅之後,以黃老學派的無為而治為政策基礎,以儒學為禮儀規制的漢代,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確立了“察舉制”。這是“考試”這種形式,第一次在中國歷史上用於人才的選拔。通俗的講,“察舉制”最重要的就是得“攢人品”,它的基本流程是:漢朝中央政府下達政令,要求各郡縣各屬國向上推薦自己管轄範圍內的能人賢士,被舉薦之後,由中央政府進行必要的考試,予以能力確認,合格者就算步入仕途了。“察舉制”其實是很有現代感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它的基礎是“推薦”,而非“考試”,這就要求有權力舉薦人才的當權者擁有相當高的素質和品德,不偏不倚,唯才是舉。
然後就三國了,人心不太古,現實很殘酷,所以曹魏政權開始設計並推行一種新的人才選拔制度,到晉代完善,一直影響了整個南北朝時期,這就是“九品中正制”。準確的說,這種人才選拔制度並不是創新,而是對漢代“察舉制”的改良和延續,所不同的是,“九”制專門增設了名為“中正”的官,來專職負責評價當時計程車族人才。當然,因為魏晉南北朝時代勢力過於強大的“門閥”的影響,實際上“九”制是名存實亡的,或者說早早淪為了世襲制的幫兇。歸根到底,又回到了“拼爹制”的老路子上去了。
我們現在所更熟悉的“科舉制”,誕生於隋朝初年,一直到清朝覆滅前幾年宣告結束,持續了差不多整整1300年,這也是“考試”這種形式第一次成為人才選拔制度中的主角,而且沿用至今。
封建王朝作古之後的民國時期,科舉制沒了,但考試這種手段卻被繼續發揚下去。國父孫中山在在設計政體時,創立了“五院”,其中“考試院”作為一種獨立的權力存在,與“立法院”“司法院”“行政院”“監察院”等其他四院處在同等的最高地位上,可見“考試”這種社會行為和選拔方式在孫中山心中有多麼重要。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2年建立全國性的“高考制”,此即為高考的伊始。
在沒有公務員考試之前,也就是在大學畢業包分配的時代裡,“高考”不僅僅意味著可以進入到大學進行深造,也代表著大學畢業就可以進入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等去捧鐵飯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