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散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種的是玉米和頭茬豆子,沒有種麥子。但總體來說,莊稼產量都比以往高了不少。像我六爺他家,今年梯田每畝平均產豆子是六鬥上下,而以前的坡地最多能打三鬥,所以翻一番是完全可能的。”
霍正廉再次摩挲一下梯田改造的那本冊子,說:“能翻一番,主要還是因為以前打的少!能多打一斗糧都是好事啊!”
紀永靈知道,其實推廣梯田修建是難度比較大的一件事。
後世早期能夠大面積推行,主要是因為有農業社的制度基礎,到了後來,是因為國家富裕,再加上各種大小機械的輔助,才能在全國各地看到各種梯田的存在,甚至梯田都成了一種景觀。
即使難,她也要盡力說服霍正廉。
紀永靈說道:“大人,寧平縣雖然大部分的莊稼地在塬上,但也有不少村子及和周邊相鄰的地方,是屬黃土旱原的溝壑地帶。從塬上到溝裡形成的山地坡地,整體上看坡度相對更緩,地塊的寬度較大。
下雨的時候,落在山坡上的雨水,會沿著山坡很快向下流動,山坡上的泥土也會被流水沖走,這樣坡上肥沃的表層土壤就會慢慢流失。
因為坡地和山地不能很好蓄水,所以雨水流失、土壤沖刷,土壤非常乾燥,莊稼更不能很好生長。我們莊戶人家都把這種地都叫“三跑田”,這種地年年開荒,年年打不下糧,確實心酸。
但其實這種坡地或者山地完全可以以等高線修建成臺階式或坡式斷面的梯田。我們牛家長梯田的增產效果這麼明顯,我想若是全縣,甚至全慶州府推廣,那我們西北還會缺糧嗎?”
:()穿越古代黃土高原種田養家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