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好久,喃喃地說:
伊味道好啊,伊味道好……
「伊」,即滬語「他」。如今木心美術館開館了,「伊」終於被人確認是個畫家,一個六十多年從未在祖國展示的畫家,一個早已被時代錯過的畫家。以我所知,過去三十年,陳英德(旅法中國臺灣畫家、評家)、巫鴻(芝加哥大學美術史教授)、阿歷克珊德拉·夢露(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亞洲部主任)、巴恩·哈特(哈佛大學美術史教授)、大衛·山瑟巴(耶魯大學美術史教授)、曹立偉(木心的學生,現任職中國美院),先後著文評述木心的繪畫。這些年我回想他、寫他,並不觸及他的作品,但我不該緘默了。年來在美術館經營佈置,天天過手他的作品。我願試著說:認知木心,看他喜歡什麼畫,討厭什麼畫。
夏春錦,木心年表編撰者,最近在檔案館發現了幾頁上海美專成績表。一九四六年那頁,赫然有「孫牧心」;一九四八年那頁,他名下寫著「已令退學」,與木心的自述對上了:因參與學生運動被除名。入秋,他走避中國臺灣,一九四九年初解放軍攻陷上海前,「孫牧心」回來了——三十年後,一九七九年,他在冤假錯案的申訴書上,仍用名「孫牧心」。
「你怎麼就回來了呢?」我幾次問他。
「國民黨不行!一塌糊塗。」隨即嬉笑了,笑他自己,「回上海嘛,是為了考公費生去巴黎呀!」一九四五年,戰後國民政府恢復公派留學,首批成員四十多人,竟有兩個名額分給繪畫與雕刻,吳冠中即為其一。之後連年內戰,木心盼著仍可申請出洋,乃情理中事。進入五十年代,他的出洋夢如何呢?今夏在他遺稿中發現一首詩,題曰《小鎮上的藝術家》: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