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 (第1/2頁)
黎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抗美援朝勝利結束後,軍委決定:由東北軍區司令員鄧華(原志司副司令員)負責召集參戰部隊有關人員在瀋陽總結三年抗美援朝戰爭經驗,參戰部隊每個軍抽調一至二名領導參加,並由蘇聯顧問團幫助總結。1954年9月,我由一三九師師長升任四十七軍炮兵副軍長,後又改任副軍長兼參謀長。軍裡決定由我代表四十七軍到瀋陽參加總結。
10月,各部隊參加總結的人員陸續到瀋陽集中後,被編成了戰術、戰役若干組,分頭收集材料。總結一開始,我們就在指導思想上與蘇軍顧問團發生了分歧。蘇聯顧問要求我們用蘇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模式進行總結。如在總結攻防作戰時,分析每平方公里有多少門大炮,多少輛坦克。在總結陣地防禦作戰時,按蘇軍條令將防守陣地分成一、二防守地帶,再將每個防守地帶區分第一、二、三陣地,其距離也完全套用蘇軍條令。
我們認為這樣總結反映不出抗美援朝戰爭的實際情況。因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們是以弱對強,以劣勢裝備對抗絕對優勢裝備的敵人,在戰鬥中避開敵人火力的優勢,發揚我軍作戰勇敢,善於近戰、夜戰的長處,機動靈活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在運動戰時期的作戰中,基本是突然包圍敵人,切斷其退路而殲滅之,或將敵人誘至預設戰場,突然圍殲。
在陣地對峙條件下的攻防作戰中,我們不可能像蘇聯衛國戰爭那樣,用坦克掩護步兵衝擊,炮兵進行對抗射擊。我們的具體戰法是以坑道為骨幹,以山地為支撐點。當敵人火力準備時我進入坑道,敵人衝擊時我出坑道以短兵火器消滅敵人。為防止敵人突破,在主陣地後面設有預備陣地,也是根據地形構築的支撐點。如果按照蘇聯的要求,甚至陣地之間的距離都要有嚴格的規定,第一陣地距離前沿要15公里,第二陣地距第一陣地2公里;第一戰壕到第二戰壕要150公尺等等,非常機械。我們的坦克、大炮在實戰中受到敵人空中和地面優勢火力的限制,特別是坦克。我們從未有用坦克率步兵向敵人衝擊,只是將坦克放在提前修好的掩體內作火力點使用。前一天晚上視察好陣地,利用夜裡將坦克潛伏到前沿陣地有效射程內,每輛坦克事先都明確任務。天剛矇矇亮,趁敵人還沒有準備之時,突然打上發炮彈,擊毀其坦克或碉堡、火力點等,打完後馬上轉移到後方,藏在事先挖好的工事內掩蔽起來,以防止敵人飛機、炮火攻擊。
至於炮兵,在攻防作戰中也是臨時支援步兵,為了防止敵人飛機和炮火的打擊,總是頻繁轉移陣地。不要說集中成百門炮,一個連的炮都不敢集中在一起使用。當然炮兵集中射擊效果最佳。通常以營為單位,18門炮一起射擊。但我們沒有制空權,一旦集中,美軍發現後,飛機、大炮很快就會把我們的陣地炸爛。我們一個連6門炮都不敢集中,常常是分為三組,將2門炮隱藏在山溝裡、坑道內。但是,火器分散,並不等於就是分散火力。火力一定要集中,從不同方向、角度集中射擊。這些特點都不是美、蘇教科書上找得到的。因為他們的長處往往是我軍的短處。我們就要利用他們的短處,發揚我們的長處。
為此,我們經常同蘇聯顧問發生分歧,幾乎是天天爭吵。我曾跟蘇聯顧問說,我們作戰時根本不是按照你們的戰術打仗,否則早被美帝消滅了。如果按照蘇軍的經驗,白天一公里內集中30~40輛坦克,不用一小時就會被美軍強大的火力消滅。此外,在一些小問題上,我們也經常同蘇聯顧問見解不一。比如我們平時工作或開會,大家總是老李、小張這樣彼此稱呼。蘇聯顧問就特別看不慣,他們強調下級見上級時必須喊&ldo;報告&rdo;、稱職務。其實這只是形式問題,並不能因為叫小張、老李,就是沒大沒小,這恰恰反映了我們部隊官兵平等的民主作風,但這一切並不會因此影響下級嚴格執行命令。對於此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