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棗樹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事敲定了。大媳婦兒家裡本沒有饑荒,但是聽到別人找老太太伸手,立馬就想要分一杯羹。更令人氣憤的是,兒媳婦盯上了婆婆手上戴的金戒指。
年過的憋屈,二老氣急了,拿出幾捆人民幣擺在餐桌上,說這是上了一道特殊的菜,看了讓人心酸。
還有電影《不許搶劫》,快過年了,農民工拿不到打工的錢,揭開了農民工背後的無奈與心酸。
於以春節為題材,表現大家歸家團聚與現實生活衝突的電影很多,比如《人在囧途》和《一年到頭》。
看到這裡我們不妨想一想:
幸福的家庭,春節大團圓,在過年的熱熱鬧鬧中,讓親情更濃烈,生活更美滿。
有問題的家庭,春節人不齊,心不齊,春節日子過得寒磣和寂寞,各種問題和矛盾都集中爆發出來。
不幸的家庭,把憋了一年的問題,在春節時發現出來,在雞飛狗跳裡,一對情人從牽手變放手,夫妻從愛人變成陌路。
春節的後遺症很多,形形色色,一篇文章講不完,這篇文章舉婚姻的例子:有人說,春節是婚姻的“照妖鏡”。
一年一次的除夕,結婚後才發現,有兩個家,過年到底回哪個家?過年回誰家?回哪家吃飯?把孩子帶到哪一家?給兩家老人各孝敬多少錢?帶多少禮品?這些都成了許多夫妻矛盾的焦點。
綜藝節目《情感大裁判》中,28歲的李女士不顧父母反對,遠嫁他鄉。
一年365天,除了春節,平時小兩口日子過得幸福甜蜜,可每到年關,兩人總要為去誰家過年而爭吵不休。
“結婚第一年,肯定要在婆家過年。”
“你懷著孩子,不適合長途顛簸。
“我是獨子,老兩口單獨過年多冷清。
“爸媽身體不好,明年再回你家。
“你家有哥哥嫂子……”
一年又一年,每次丈夫都會找許多理由,只為讓李女士和自己回家過年。
後來,李女士實在無奈,和丈夫哭訴:
“結婚10年,我沒回孃家過一次年,難道你就不能體諒一下我的感受嗎?”
這話說得實在有些心酸,卻又道出多少現實婚姻的現狀。
多少夫妻工作安定,收入不菲,不愁吃不愁穿,生活美滿幸福,沒有什麼情感挫折和矛盾,卻在春節時過不了婚姻“年檢”這道關。
一個人愛不愛你,過個年就知道,說到底,過年其實就是過節。
對於這個問題,相信不少家庭都有這樣的經歷和感受。家醜不可外揚,好多家庭心知肚明,不願意把這個問題說出來,其實這也不是個別問題,帶有普遍性。《中國青年報》曾做過一次調查,統計發現有超過30的夫妻因去誰家過年發生過爭執。
,!
這個問題的出現有深層次的原因和背景:
一是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人,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結婚後,去了一方老人家,另一方老人家就是空巢。有的為“獨生子女不捨父母”各奔東西。
二是傳統觀念做怪,即“男人必須在家守歲的傳統”,大男子主義思想,讓女方不能忍受,導致不歡而散。正如前面舉的李女士的故事,10年了春節都沒有回過自己孃家。
三是年輕一代的婚姻觀念變了,大家都沒有從一而終的紅色底線,不合即散。
還有些小問題,讓人感到糟心,如年禮是否用心;一碗水是否端平;對雙方老人的態度,手背手心不一樣;還有是否參與加家務勞動,打掃衛生,洗鍋抹碗,打牌打麻將輸了贏,等等一系列雞毛碎皮的小事,都會成為夫妻倆吵嘴的導火索。正如婚姻專家所說的那樣:幸福的婚姻就是這樣,從不在於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