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棗樹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年味”的發展和變化
人間煙火,年味最濃。
春節在歷史上形成的習俗,大概是所有傳統節日中最豐富的,進入臘月開始,準備過年,有許多講究和習俗,如除塵、祭灶、貼春聯、包餃子、祭祖、守歲、放鞭炮、拜年、走親戚……中國傳統過年,蘊含久別的思念、闔家的團圓、溫馨的祈禱、儀式的祝福。
過年,是祖祖輩輩、男女老幼,共同繪製的一幅吉祥歡樂的紅火日子。
慶祝春節的各種特色內容,也是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衍生和發展起來的
春節是不斷發展和演變的,應用會越來越豐富的。
先秦時期,民間開始在立春歲首時拜神祭祖、祈歲納福、驅邪攘災、除舊佈新等節慶活動。
魏晉時代,出現了除夕守歲習俗的文字記載。
到了唐代時,人們開始互相登門拜年,還出現了“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曾用金箔做成賀卡賜予大臣。
宋代,放鞭炮開始逐漸在春節時盛行。
到了明代,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正月十五賞燈會已經開始流行。
清代更是非常重視過年。過年要一直延續至元宵佳節才算結束。這時猜燈謎又成為盛行的過年取樂方式。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年有著不同的情感色彩與詮釋,過去現在,將來有一定的變化。
共同點是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裡,無論年大,月小,無論日子長短,窮與富,好與壞!在每個中華兒女的眼裡,中國年的底色都是紅色的,形式都是紅火熱鬧,內容都是敬天法祖,閤家團圓,親情融融,吃團圓飯,互相祝福和祈禱,目的都是希望來年越來越紅火。
不同點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交通的方便和資訊化的共享。傳統的除塵、祭灶、祭祖、殺豬宰羊蒸饅頭、守歲、放鞭炮、走親戚等內容和形式越來越淡了,有的甚至消失了。
保留了貼春聯、包餃子等少許傳統內容。
新發展了春運、結伴旅遊、闔家團圓、看春節聯歡晚會、營造現代電聲光的喜慶氛圍、逛街看景、看賀歲片、打麻將……
不論過去,還是現在,中國年,時間越是靠近,年的味兒就越來越濃,歡樂的氣氛越來越強烈,思鄉的情也越來越濃郁,回家的步伐也越來越快。
闔家團圓是中國年的魂,在外工作的人,如同一隻只南歸的候鳥,從天南海北,千里迢迢,帶著思念與期盼,飛向久別的故鄉,遠在他鄉的親人紛紛回到家中,與家人團聚,回家過年!
從臘月開始,中國出現了一個新詞“春運忙”,車上的飛機,地上的火車,高鐵,大大小小的車輛,水上的輪船,滿負荷高速運轉。
中國人的春節圖個團團圓圓,父母在,兒女們回來都圍在父母身邊,父母故去,兄弟姐妹團聚,血濃於水的親情,團團圓圓,再也沒有什麼比這溫馨的景象令人動容。
全社會營造現代電聲光的喜慶氛圍。過了元旦,辭舊迎新的日子突然逼近了,入夜的城市,大大小小的社群,路兩邊的樹上掛滿了小小的密密麻麻的彩燈,營造了滿街的火樹銀花,柔和的燈光朦朧氤氳,四周的大樓燈光四射,有的樓燈光如同千手觀音從一層向幾十層高樓依次展開,有的樓像孔雀開屏,好看的幾何圖案不斷開放,一個樓和一個樓的景觀不一樣,變幻無窮,釋放出無窮的聲光影像,令人目不暇接。大街上的門面房一間挨著一間,披紅掛綠,裝飾的紅紅火火,商場的年味很濃,祝福新年的吉祥、春節大酬賓的告示、預定年夜飯的廣告、紅紅火火的“中國結”、“福”、“春聯”等鋪展著,已溢滿了街頭巷尾,全社會透出節日祥和與喜悅的氛圍。
伴著煙花的璀璨,我們邁進了新年的門檻,貼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