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筆肖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了很多小根蒜,這種和家蔥長得很像的野菜,是一種很美味的東西,可以拿來炒雞蛋,或者當包子餡,球狀莖拿來醃酸菜也不錯。
草地上的車前草也很多,長勢不錯,葉片很肥嫩,看起來很有食慾。
石頭旁還有一些發出嫩葉的香椿,光禿禿的樹枝一眼就能認出來。不遠處的蕨草叢中還有一些剛剛長出來的嫩蕨,尖上頂著嫩葉還捲成球,說明還可以吃。
說也好笑,這些大都是以前農村人挖來餵豬的野菜,如今卻成了城裡人趨之若鶩的純天然美食,價格也高的離譜。不過屬於有價無市,城裡人吃不到,而農村人根本不屑去吃。
陶源正愁沒有蔬菜吃,於是費了點功夫用刀挖了一把小根蒜,又採了半斤嫩蕨,足夠他吃兩餐了。
剛剛洗澡時,他看到溪水中有魚,巴掌大的野生魚,在清水中的石塊旁,可惜他沒有漁具,不然還可以試著釣幾條魚做魚湯。
溪水來自底下暗河,水量大,水也深,電魚藥魚都不管用,還得是靠釣魚,因此這條溪就從未斷過魚,哪怕發生了世紀級大饑荒,中原地區餓殍遍野,桃花溪的人也餓不死,可以吃野菜打魚填飽肚子。
桃花溪下游的水溪中也有很多魚,因為河流平均有幾米寬,深的地方也有好幾米,從未斷流棍,漁業資源非常豐富。
《桃花源記》中,第一句“武陵人捕魚為業”,說的大機率便是陶源的家鄉常德地區。
而很多專家學者,也一度認為《桃花源記》中記載的地方,就是常德桃源縣。如今桃源縣已經開發出了一個桃花源風景區,就在離桃花溪不遠的地方。
不過陶源認為,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所描述的地方,只是他把看到的景色加以潤色,所假想出的一個世界,現實世界根本不存在。
陶源小時候還曾聽說,桃花溪的原住人,就是陶淵明的旁系後裔呢,那他不就是陶淵明的後人了?
桃花溪雖然是一個老村落,但是並不是一個行政村,以前叫做桃花溪生產小組,後來和旁邊的幾個小村落合併成水溪村,隸屬於桃源縣下的桃花源鎮,所以陶源以前還真覺得自己是陶淵明的後裔。
但這並不重要。
他雖然也和陶淵明一樣,選擇遠離市井,找個地方歸隱。但陶淵明是為了沽名釣譽,而他,是厭倦了自己的人生,不想與其他人接觸。
......
陶源隨意煮了一碗野菜掛麵,應付著吃了一頓,隨後開始整理所住的石頭柴房。
這是他唯一可以住的房子,要儘量把房子弄舒適一點。房子裡不漏水,房頂瓦片沒有爛,這一點還不錯。就是裡面的地板有點髒,石頭砌成的窗戶有點小,採光不怎麼好,而且也沒有照明燈。
陶源四處瞧了瞧,提著刀子,一路砍劈開路,來到峭壁底下的竹林裡。
這片竹林是村中堂伯父家種的,堂伯父是個篾匠,會用竹片編織谷蘿、筲箕、竹籃等用具,拿去集市上換錢,還會製作魚籠、蝦籠去溪裡抓魚蝦。
原本只有小小一片竹林,也就幾分土的範圍,十幾年過去,如今已經長成了大片,侵佔了曾經用來種菜的土地,起碼有好幾畝地,老遠就能看到石壁下的一大片淺綠色。
陶源挑了一根碗口粗的成年老竹,從離地十厘米處下刀,三兩下砍斷,隨著“嘩啦”的枝葉撞擊聲,大竹子應聲而倒。他用刀將竹子上比較茂盛的枝條砍下。
這些枝條便是他需要的東西,紙條去掉葉子之後,綁在一起,加上一根竹柄後,便是農村人以前家家戶戶都使用的竹掃把,比現在市面上買的塑膠掃把結實耐用很多。
砍竹子的時候,他發現竹林裡冒出了很多竹筍,有的已經有半米高,有的剛剛把泥土頂開,露出了一個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