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犀無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度要遠高於銅,這也是鐵的一大優勢吧。”
衛康點頭:“前者硬度在5.0~6.5之間,後者在2.5~3.0之間。要說莫氏硬度,的確是鐵更高。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如此,為什麼銅在一段時間裡,成為熱兵器的優選呢?”
“願聞其詳。”這一點,郭超仁也不懂,不知為不知,他不可妄言。
他不懂的地方,恰恰是衛康的長項,他便細細說來:“鐵的硬度高,所以能用它堅實銳利的冷兵器,比如刀、劍、戈、矛、戟,還有鎧甲一類的防禦武器。相對來說,銅比較柔軟,富於延展性,熔點低,古人可以用模具澆鑄法,進行統一規範的大批次生產。所以,銅肯定是製作機械性武器的最優選。這一點,毫無疑問。”
“嗯。”雖還沒說到重點,但郭超仁耐心傾聽。
“反過來說,鐵就沒有這種優勢了。你知道的,鐵很容易生鏽,對於熱兵器來說,生鏽意味著什麼?”
衛康點撥得很好,郭超仁驀地恍然大悟:“生鏽的話,會造成火銃、銅炮等熱兵器失靈,失去準頭?影響熱兵器的效能?”
“對,還有呢?”衛康循循善誘。
“還有……”郭超仁順著思路推過去,“對於冷兵器來說,除鏽難度不大,即便不除鏽,對冷兵器的影響也不大。所以,鐵在鑄造熱兵器這方面,根本無法和銅相比。它硬度雖高,但這一點無關緊要。”
衛康笑道:“說得很好,我再補充一點。用銅製作熱兵器,更容易鑄成均勻的身管。你去查一查,現存的那些明清銅炮。不難發現,銅炮的炮膛較比較光滑。很顯然,銅炮的精準度比鐵炮要高。”
“唔,有道理。”郭超仁回想起他看過的銅炮、鐵炮文物,略有慚愧之意。這一點,他以前並沒注意到。
果然,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衛康做了一個小結:“所以說,鐵被運用於鐵炮領域,主要還是因為‘銅荒’。咳!在冷熱兵器混用的年代裡,銅鐵各有優劣各司其職。這為我們的考古研究提供了方便。”
“我們對‘長江口四號’的初步斷代是元末明初,這時金屬管狀火器使用頻率很高。”
衛康點頭:“是的,不說遠的,就說朱元璋把。當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決戰時,老朱就使用了很多‘碗口銃’”。
“‘碗口銃’這名兒取得很貼切啊,”郭超仁忍俊不禁,“炮口還真像碗口,身管很短,射/速慢,射/程也近,還沒有瞄準具。”
“瞄準器很重要。沒有瞄準器,命中率大打折扣。”
“不過,回到歷史現場中,在元末明初,碗口銃已經是頂配了!”
是,當然是!滅掉陳友諒之後,朱元璋除一勁敵,好不威風,其後稱雄於世,罕有敵手。
最終,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稱帝建國,建元洪武。
再後來,明朝大力發展火器。明前期生產的火銃,幾乎都是銅製,以至於《明會典》中,直接將手銃命為“手把銅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