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三公子/曹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漫長的皇權時代裡,王莽的這次改革,幾乎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使老百姓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站在了一起。王莽的這次改革,本應有機會和秦帝國的改革相提並論,同垂史冊,並徹底改寫中國歷史,然而卻終於失敗,落得慘澹收場。王莽懷抱一浪漫理想,他要在人間再造黃金時代,重現遠古榮光,然而,他激進的狂風暴雨式的改革,大大損害了權貴大地主的利益,他們私下抱怨,不怕皇帝耍流氓,就怕皇帝有理想。私下抱怨之後,更有公開牴觸。王莽終日包圍在這群既得利益者的聒噪聲中,而他一心為之請命的那些窮苦百姓,卻並無一人站出來為他聲援說話,哀莫大於心死,王莽很快也就心灰意冷,最關鍵的土地國有和廢奴制度,在堅持了四年之後,便不得不糙糙收回。
後世鑑於王莽之敗亡,於是將其改革也一併抹殺,視之為窮折騰,政治思想也日漸保守委靡,追求&ldo;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與天下安&rdo;。東晉宰相王導便是顯著一例,其為政務求安靜、寬簡平易,當時人譏諷他無能昏聵,王導嘆曰:&ldo;人言我憒憒,後人當思此憒憒。&rdo;
然而,王莽的最終失敗,和他的改革關係並不大,真正將他逼上絕路的,實則是接連不斷的天災。
在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的古代,糧食安全問題一直是心腹大患。對普通老百姓而言,在正常的年景,扣除各種賦稅,三年耕,能有一年之蓄,已經要謝天謝地了。一旦賦稅高上去,馬上便要青黃不接,只能靠借貸救濟勉強支撐。一旦碰上大規模的天災,食物很快就會無以為繼。結果只能是活不下去。
偏偏在王莽執政後期,天下連年大旱,蝗蟲蔽天。大半個中國的農業,都在這種不幸的天災面前接近癱瘓。如此大面積的天災,攤上任何一個皇帝,都可能是致命一擊。攤到王莽頭上,王莽也只能自認倒黴。
大面積的天災,引發一連串連鎖反應。首先是流民四起,棄鄉覓食。接著是田地拋荒,勞力短缺。再接著是流民所到之處,隨之也陷入糧食危機,更多無辜者被迫捲入,老弱病殘死於道路,壯年男女則加入流民隊伍,雪球越滾越大……
王莽天鳳四年(公元17年),也即劉秀從長安太學潛逃回老家舂陵的同一年,數十支流民武裝先後在中國大地湧現,如琅琊呂母、會稽瓜田儀、南郡張霸、江夏羊牧、徐兗力子都等,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則是活躍在青州、徐州的樊崇武裝(後來的赤眉軍)以及荊州的綠林軍。
這些流民武裝和劉縯不同,他們並非存心要造反,他們實在是因為餓得活不下去,這才聚眾抱團,希望能求得一頓飽飯。他們只有一個最最樸素的目的:活下去。他們並不願意造反,也從沒有喊出打倒朝廷、王莽下臺之類的政治口號。因為饑寒窮愁,因為生存的渴望,他們才暫時聚在一起。他們的心願很簡單:挨過這段艱難的日子,捱到收割季節,糧食成熟,便回歸鄉裡,生活重新開始。因此,儘管流民武裝的規模往往有數萬之眾,卻並不敢攻城略地,只是轉掠求食而已,而且也不敢多搶,求得當天的口糧足矣。他們還是盼著某一天能夠返回鄉裡,不敢把事情做絕。不像後來的起兵者,一上來便要稱帝,至不濟也要稱王。成不成功另說,門面先要充個十足。
第六章 地皇二年
【no1 兄弟同心】
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轉眼到了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這一年,劉秀很乖,劉縯很慡,王莽很晦,百姓很慘。
先說劉秀。劉秀在太學的三年,可謂是他人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沒有家族的牽絆,沒有老哥的壓力,他可以為所欲為,放肆、放縱,乃至於放蕩。回顧太學生涯,他揮霍過年輕,燃燒過激情,他對得起自己,是他上了太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