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玉米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竟然是因為中原人讀書了!”這個回答讓張苞和王平都一臉驚愕,搞不清這是何意。
劉禪看著他們倆,輕輕一笑,接著解釋道:
“在我們還不讀書的時代,君主說什麼我們就聽什麼,很少會去多想,也很少會質疑他做的事情是否正確。
然而,一旦我們開始讀書,就會明白許多所謂的道理。儘管這些道理正是那些先賢希望我們瞭解的,但問題在於,我們的先賢實在太多了些。
比如儒法兩家之爭,儒家和法家在我大漢是最為興盛的兩大學派,但這二者之間的辯論也持續了幾百年乃至上千年。
單看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及其門道,甚至是董仲舒所講的道理,都是正確的。
同樣地,如果只看法家,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等法家先賢的話也同樣沒錯。
但是一旦把這兩者放到一起比較,他們就開始沒完沒了地爭論起來,即便最終將兩者融合成禮法之學,也無法平息彼此間的爭鬥。
於是就出現了問題:儒家為了勝過法家,就需要去研究法家的思想,尋找其破綻;法家要壓制儒道,就得找出儒家的問題所在,這樣雙方互相辯論的過程中,思想觀念自然會發生變化。
他們的弟子們也開始爭論不休,導致各方的想法愈發不同。
老百姓們在這種看熱鬧和學習的過程之中,逐漸產生了自己的觀點。
這就是過去所說的‘百家爭鳴’,各家宣傳自己的理念,並不斷啟發百姓們的智慧,讓他們既懂得了道理,也學會運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這個世界。
用得好時,百家爭鳴就會湧現大批人才,如同源源不斷,各種器物兵法層出不窮。
但如果用得不好,就會出現君擇臣、臣亦擇君的情況,甚至會催生出像當年陳勝、吳廣那樣的起義軍,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樣的口號。”
出生在皇家,實際上很多皇室成員都會思考一個問題:百姓可以被利用,百姓的無知可以使人安心。但作為一個稱職的君王,至少不能因為明白這個道理就真的去剝奪人民的智慧。這樣做雖然能使自己的地位穩固,但卻會讓整個國家徹底走向衰敗。
劉禪的這番話,使在場的兩人陷入了深思。王平儘管從未進過私塾,也沒完整讀過一本書、認全一個字,但他並不愚笨,反而相當聰明。
他很快就理解了劉禪話語中的含義:
“殿下說的是,那些邊遠部族之所以貧窮弱小,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啟迪民智。他們之所以臣服於高定,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高定所做的一切是否正確!”
“子均你說得很對,正是如此!”劉禪滿面笑容地點點頭,“無論是益州的蠻人、夷人,還是北方的其他異族部落,他們之所以不能持續強大,原因就在於此!
如果他們遇到一位傑出的領袖,就能迅速引領他們變得更加強大。就像曾經迫使漢軍陷入白登山之圍的冒頓單于,接納了先秦時期的漢人難民,並賦予他們足夠的地位,從而使匈奴迅速發展壯大,成為我大漢的心頭大患。然而,在漢武帝之後,那些後續的單于都沒有冒頓那樣的才能,因此再也無法成為我們的對手。
再比如過去的鮮卑檀石魁,依靠漢人的幫助制定了鮮卑的法規,從而成功從匈奴手中奪取了草原霸權,甚至使我大漢也遭受了挫敗。然而自檀石魁去世後,他的後代沒有一個能挑起大梁,新生的鮮卑部落很快四分五裂。如果不是最近出了個軻比能,鮮卑的存亡還真的是未知數呢。
這就是這些異族部落普遍存在的問題,他們過度信任自己的首領,不會去質疑首領的位置為什麼不是自己,最多隻是認為誰強大誰就應該當首領。
因此,他們的力量時強時弱。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