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ldo;救國會&rdo;由中共地下黨在暗中直接領導,而林楓、顧準、雍文濤、王紀華等人則是&ldo;職救會&rdo;的中共負責人。儘管在魯迅葬儀的日期上有一點小差錯,但時隔30年,顧準在做&ldo;歷史交待&rdo;時還記得&ldo;魯迅葬儀&rdo;,可見這次&ldo;葬儀&rdo;的確非同尋常。顧準同時告訴我們,這場&ldo;魯迅葬儀&rdo;實際上是他作為中共地下黨員參與&ldo;組織&rdo;的一次&ldo;示威遊行&rdo;。所以,魯迅的喪事,尤其是葬禮,遠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哀悼行為,它是一場有組織的政治運動,組織者和參加者也並不只是要表達對死者的哀思,更是要利用這個機會對國民黨政府表達一種政治性的訴求。
要明白顧準們當時為何為魯迅大辦喪事,就得明白其時的國際國內局勢和中國共產黨的處境。
1935年日本加速對中國的侵略程序,策動&ldo;華北自治&rdo;,華北形勢嚴重惡化。以&ldo;北上抗日&rdo;的名義到達陝北的中共中央,不失時機地提出了&ldo;停止內戰,一致對外&rdo;的口號,並於1935年8月1日發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即《抗日救國告全國同胞書》),號召大家&ldo;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人力、物力、財力、武力等)去為抗日救國的神聖事業而奮鬥。&rdo;1935年12月27日,毛澤東在陝北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做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其中十分明確地指出:&ldo;黨的基本的策略任務是什麼呢?不是別的,就是建立廣泛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rdo;中共中央其時正以全力&ldo;逼蔣抗日&rdo;,而&ldo;逼蔣聯(容)共&rdo;則是&ldo;逼蔣抗日&rdo;的題中應有之義,或者說,是真正的目的所在。對於中國共黨人來說,這種主動表示捐棄前嫌、願與國民黨並肩抗日的策略,無疑是高明到極致的,這的確體現了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高瞻遠矚和目光如炬,因為這決不僅關乎&ldo;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rdo;,更關乎中國共產黨本身的生死存亡。但要讓蔣介石停止對&ldo;蘇區&rdo;的進攻和對紅軍的圍剿,僅有宣言和口號當然不夠,還要用實際的行動來迫使蔣介石不得不如此。中共為此目的而策劃、組織和領導的第一場大運動便是在北平的&ldo;一二&iddot;九運動&rdo;。關於&ldo;一二&iddot;九&rdo;,有許多資料可供引用,不過,我們還是照抄《辭海》上的釋義:&ldo;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次大規模學生愛國運動。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中國東北後,又進一步控制了河北和察哈爾,------在嚴重的民族危機面前,中共發表了《八一宣言》,號召全國人民起來抗日救國。1935年12月9日,北平(今北京)學生六千餘人舉行示威遊行,提出&l;停止內戰,一致對外&r;、&l;打倒日本帝國主義&r;、&l;反對華北自治運動&r;。國民黨政府出動大批軍警鎮壓,打傷和逮捕了很多學生。次日,北平各校學生宣佈總罷課。16日學生和市民一萬餘人又舉行示威遊行,迫使&l;冀察政務委員會&r;延期成立。杭州、廣州、南京、天津、上海、武漢、長沙等地學生相繼舉行遊行示威,各地愛國人士紛紛成立各界救國會,要求國民黨政府停止內戰,實行抗日,掀起了全國人民抗日救國的新高潮,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rdo;&ldo;一二&iddot;九運動&rdo;大大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同時,中共慷慨激昂的&ldo;抗日話語&rdo;也贏得了廣大民眾的好感和信任。&ldo;一二&iddot;九運動&rdo;之後,全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