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有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得知好訊息泰山環簡直不敢相信,幾天幾夜睡覺都不踏實,生怕一切都是美麗的幻想。直到日子到了,迎親的馬車臨門,她還以為在夢中沒醒。
嚷著要人幫忙狠抽嘴巴,好證明身處現實世界,看著泰山環手舞足蹈,幸福的樣子,劉琰強忍著沒哭出來。
流淚自然有替她高興的因素,也有為自身悲哀的痛苦,等到半夜周圍寂靜無聲,劉琰獨自躺在床上,突然承受不住捶胸頓足嚎啕大哭。
東漢軍隊分內外兩類,其一是兵農合一的郡國兵,與後世的府兵制不同的是,漢代的郡國兵屬於“征夫更役”——兵役與徭役相結合的管理制度。
20歲開始當兵,一般沒有作戰任務只服徭役,23歲以後才叫正卒,在本地服兩年兵役,作為正規軍的補充力量,主要的任務是負責所在地區的守備,此後直到56歲都在兵役範圍之內,每年都要按名冊參與徭役。
如果國家面臨戰爭,在冊內的男子要應徵從軍,以民夫身份出丁役,涉及一線作戰的人員則由國家提供裝備。
不能否認其中有敢戰能戰的好兵苗子,但是大多數人只能充作人力,義務兵的特點就是內戰湊合外戰徹底淪為外行,靠義務兵進行對外戰爭純屬浪費資源。
古代的義務兵制度更注重維護國家內部的穩定,而不是對外擴張,主要的作用在於兩方面,一是動員社會適齡人口無償支援國家建設;
二是透過偶爾普查適齡人口,嚴格管控社會人口流動,消除不穩定因素,保證人丁稅的正常徵收和徭役攤派順利執行。
中國歷史上漢代的武德,充沛到令人髮指,中華文明在那個時代還很年輕,年輕就會充滿激情,無比嚮往和追逐浪漫,恰好那又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沒老婆就去打胡人,想發財就去打胡人,要升官也得去打胡人,死之前想博個好名聲還的打胡人,每年不去草原浪一圈就渾身難受。
年輕人有激情就需要釋放,壓制的太嚴刀片就會揮到自己人頭上,本著消滅胡人除外患,死了家賊平內亂的精神,漢武帝順理成章的推行募兵制度。
凡事社會不穩定因素,比如流民、罪犯都可以應徵入伍,反正是出國作戰,也不指望大多數人能回來,好勇鬥狠最合適不過。
事實也確實如此,募兵屬於全脫產的職業軍人,除了殺人也沒別的求生技能,也沒別的什麼技能比殺人獲利更大,將這幫人放到草原或是西域,可想而知當地土著能有什麼結果。
發展了幾百年,到東漢時期,募兵制成了軍隊徵兵的主要手段,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農民兵拖家帶口不說,平時都在種地,論技能和作戰意志與職業軍人完全不能比。
做什麼事都講求個效率,與其作戰派出十萬農民,徒增後勤負擔,不如用一萬職業兵,戰鬥力差不多,關鍵的是節省人力不影響土地生產。
歷史上東漢的正規軍很少,包括中央軍的北軍五校,大將軍五校,五將軍,和西域的戊己校尉在內,總數不超過三萬人,其中有近一半是騎兵。
相比西漢動輒十萬八萬軍隊出擊,東漢往往只動員萬人野戰軍,兵力少卻很能打,戰損比更漂亮,每次都是漢軍騎兵作為主力,屬國騎兵協助,漢胡幾萬人就能橫掃草原。
永元元年,竇憲率領三路大軍四萬餘騎兵出擊北匈奴,在杭愛山一萬漢軍主力斬殺北匈奴一萬三,前後逼降二十萬,戰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
永平十六年,竇固四路出擊,漢胡合計四萬騎餘兵打的草原哭爹喊娘,重新奪回新疆北部的控制權;
永平十七年,漢帝國只用一萬二千騎兵,從草原一路打到西域,順便滅了車師國,將西域再次納入版圖。
胡漢交往幾百年,尤其是遊牧逐漸熟悉了甲冑的製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