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五蓮縣街頭鎮馱兒山起義 (第2/3頁)
山東人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村裡,有兩位英勇無畏的農民領袖——孔廣漢和徐永煥。他們挺身而出,高舉“殺官清霸、為民除害”的大旗,振臂一呼,迅速集結起 30 餘名志同道合的鄉親們。這群義士懷揣著正義與勇氣,毅然決然地衝向那些欺壓百姓、魚肉鄉里的不法地主開設的當鋪。他們以雷霆萬鈞之勢將其洗劫一空,把奪來的財物分發給窮苦大眾,讓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們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與希望。不僅如此,孔廣漢和徐永煥還頗具遠見卓識,暗中與捻軍取得聯絡,彼此呼應,共同對抗腐朽黑暗的清政府。
時間來到清朝穆宗同治元年(公元 1862 年),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與籌備,孔廣漢和徐永煥再次召集了 100 多位心懷壯志的農民兄弟,相聚於上官家溝北面的一座山上。這座山高聳入雲,雲霧繚繞間彷彿隱藏著無盡的神秘力量。山上矗立著一座宏偉壯觀的大廟,為眾人提供了暫時的棲息之所,也使得大家在吃住方面稍感輕鬆。
,!
然而,天不遂人願,或許是命運的捉弄,亦或是敵人太過狡猾。就在他們緊鑼密鼓地策劃暴動之際,因一時疏忽,行動計劃不幸洩露出去。這一意外變故猶如晴天霹靂,令整個局面瞬間陷入危機之中。官府聞訊後,立即展開大規模搜捕行動,對孔廣漢、徐永煥等首要分子下達通緝令。面對來勢洶洶的官兵圍剿,孔廣漢和徐永煥等人無奈之下只得被迫逃離家園,遠走關東,以期能躲避這場災難。至此,原本轟轟烈烈的農民暴動最終還是難逃夭折的厄運。
話說回來,其實當時選擇的那座山地理位置極佳,周圍山巒起伏,峰嶺相連。山上植被繁茂,綠樹成蔭,為義軍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和掩護。而且,山間道路崎嶇複雜,有利於義軍與清兵周旋作戰。只可惜,這支義軍成員大多來自街頭一帶,鄉土情結深厚,對於遠離家鄉一事始終心存顧慮,難以割捨那份對故土的眷戀之情。最終,走投無路的厲應九不得不帶領著兩千多名滿懷義憤的義軍登上了高聳入雲的駝兒山頂,並在此處安下營帳、紮起寨子。他們馬不停蹄地開始修築堅固的防禦工事,辛勤地囤積糧草,日夜不停地加強軍事操練,一場轟轟烈烈的起義就此拉開序幕。這支義軍被命名為“駝兒山義軍”,而其秉持的宗旨則是“堅決消滅那些作惡多端的洋鬼子,讓同胞們不再遭受洋人的欺凌與壓迫!”
在那個時候,飽受洋教徒欺壓之苦的百姓們早已心懷不滿,如今看到有人帶頭起義,大家更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而厲應九因其崇高的威望以及果斷勇敢的行事作風,成為眾人心中當之無愧的領袖。他一聲令下,眾人便毫不猶豫地響應執行。平日裡,義軍成員各自在家中耕種田地以維持生計,但每隔五日都會聚集起來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一旦遇到緊急情況需要集合,只需敲響位於駝兒山前那座宏偉廟宇中的一口大鐘即可。這口大鐘聲音洪亮,能夠傳播至方圓十幾裡之外,因此召集人員變得極為便捷高效。
與此同時,駝兒山義軍還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援。由於資金有限,無法統一購置精良的武器裝備,於是每個人都自行準備趁手的兵器;每次集合的時候,也都是各自攜帶乾糧飯菜。此外,周邊一些思想開明的鄉紳們,或是公開表示支援,或是暗中提供錢財和糧食等物資援助。而厲應九在商界和武術界所結識的眾多好友,有的毅然決然地前來投靠加入義軍隊伍,有的慷慨解囊出資相助,在這些力量的匯聚之下,駝兒山義軍得以迅速發展壯大。
話說那“駝兒山義軍”佔據山頭安營紮寨,訊息傳到山東巡撫周馥耳中,他不禁大驚失色。這還了得!竟有人敢公然造反?周馥心急如焚,當即便火速下令讓沂州知府胡建樞率領三千精兵強將,兵分兩路氣勢洶洶地前去攻打。
胡建樞領命之後不敢有絲毫怠慢,很快就指揮著大軍將駝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