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五蓮縣街頭鎮大窪村的歷史和傳說 (第1/2頁)
山東人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五蓮縣街頭鎮大窪村的歷史和傳說豐富多彩,以下是對這兩個方面的詳細介紹:
歷史沿革
1.地理位置與得名由來
·大窪村位於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街頭鎮,因坐落於大窪山腳下而得名。
·村子四面環山,風景秀麗。
1.古代歷史
·據傳,在明末清初時期,戰亂頻繁導致人口銳減,土地荒蕪。為恢復農業生產、安撫流民並鞏固統治,清朝政府從山西省向山東等地移民。大窪村的先祖們可能就是在這一時期遷徙而來的。
1.近代發展
·經過數百年的繁衍生息,大窪村逐漸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和傳統。
·在解放戰爭時期,大窪村民積極支援前線,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貢獻。
1.時代變遷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窪村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傳說故事
1.嶗山道士劉若拙的故事一、
·劉若拙,號華蓋真人,相傳他是大窪村人(另一說法為後遷至日照)。他曾在五蓮山、嶗山等地修道,並留下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
·其中膾炙人口的便是“嶗山道士劉若拙的故事”,講述了他修煉成仙的經歷以及與當地村民的深厚情誼。
·這些故事不僅豐富了鄉村文化的內涵,還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嶗山是中國道教重要發祥地之一,有“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之美譽,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名道張廉夫、李哲玄、劉若拙、王重陽、丘處機、張三丰都曾在嶗山修道。道教文化遺蹟遍佈于山水日月之間,吸引越來越多遊客、學者前來探尋。
本期“嶗山傳奇”帶你探尋“華蓋真人”劉若拙的傳奇故事。
劉若拙,四川人,生於唐昭宗光化年間(898 ~ 900 年 ),自幼於羅浮山曜真洞出家,拜李哲玄師兄青精真人為師。
據《太清宮志》記載:“五代時,後唐同光二年甲申(924),道人劉若拙自蜀來嶗山太清宮,訪李公守中子,相談契合,遂留住焉。” 後唐同光二年甲申,劉若拙自蜀地東來嶗山在太清宮的東南側自建一茅草菴,名“驅虎庵”,內供老子聖像,在此潛心獨自修行,練武驅虎。
·明黃宗昌《嶗山志》記其“丹顏皓首,不自知其年,衣敝衣,取掩形耳。不冠,不履,冬不爐,夏不扇。一夕端坐化去,神色自若”,足見其深厚的丹功修養。當地民間傳說,劉真人龐眉皓髮,面如牡丹,體魄雄健,步履矯健,人望之敬若天神。
·當時嶗山多有猛獸,時常出沒傷人,劉若拙勇驅虎狼,為當地山民除害,山民百姓感其造福之恩,為他所居的茅庵贈額匾“驅虎狼庵”,後人簡稱為“驅虎庵”。李哲玄仙逝後,劉若拙受太清宮眾道士的擁戴,入住太清宮。
·宋太祖乾德五年 (967),朝廷主管道教事務的右街道錄何自守坐事流配。趙匡胤素聞劉若拙高名,於是召劉若拙入京任左街道錄,敕封為“華蓋真人”,讓他肅清道流。《皇朝通鑑》稱其“善服氣,年九十餘不衰,步履矯捷。每水旱,必招于禁中,設壇致禱,其法精審”。
·數年之後,劉若拙堅辭回山,宋太祖只好放其歸還嶗山,並撥巨資敕建上苑宮作為劉若拙的道場,同時修建太清宮、上清宮為其別院。此為嶗山太清宮敕建稱宮之始,嶗山道教之興盛,實自劉若拙始,其本人也被尊為嶗山道教十大道首之一。今太清宮三官殿前的兩株銀杏和上清宮院前的三株銀杏據傳都是劉若拙手植,已逾千年仍長勢旺盛。
·元泰定二年(1325年),學士張起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