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五蓮縣街頭鎮董家莊村的歷史和傳說 (第1/4頁)
山東人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五蓮縣街頭鎮董家莊村,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于山東省五蓮縣南部這片廣袤而富饒的土地之上,歸屬於街頭鎮管轄。這個寧靜祥和的村莊,其源遠流長的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遙遠的明洪武十一年(公元 1379 年)。遙想當年,董姓家族滿懷憧憬與希望,從江蘇海州濟文店長途跋涉,最終遷徙至這片神奇的土地,並在此落地生根、繁衍生息。由於村莊恰好坐落在雄偉壯觀的馱兒山山前,故而最初被賦予了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山前”。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來到了清初時期,為了永遠銘記本族姓氏,村莊正式更名為如今我們所熟知的“董家莊村”。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的洗禮,董家莊村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更是一座蘊藏著無盡文化瑰寶和傳奇故事的寶庫。
在這裡,最廣為人知且令人津津樂道的,當屬那座矗立在村莊南面大約 20 米處的“反修橋”。這座具有特殊意義的橋樑始建於 1968 年,它的誕生是為了紀念那個特定年代裡國家所做出的重大決策——堅決反對蘇聯修正主義。整座橋氣勢恢宏,橋身呈南北走向,長度約達 80 米,寬度則約為 7.9 米。橋下,三個堅固無比的橋墩穩穩地支撐起整個橋體;橋面上,四個優美的拱形橋洞錯落有致地排列著,彷彿在向人們訴說著往昔的輝煌。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橋的兩側精心雕琢著一系列極具時代特色的語錄和詩詞。這些文字猶如一幅幅生動的畫卷,淋漓盡致地展現出當時獨特的文化氛圍以及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它們見證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也成為了董家莊村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每當人們漫步於橋上,撫摸著那些刻滿歲月痕跡的石壁時,心中總會湧起一股對過去的深深懷念和對未來的美好期許。
此外,馱兒山也是董家莊村附近的一個著名景點。馱兒山原名“馱兒山”,因其山峰形似馬鞍,似駝峰而得名。山體主要由中生代早白堊世嶗山超單元晶洞二長花崗岩組成,形成年齡約1億年。山上不僅有奇特的岩石景觀,還有一處深約50米的山洞,是一處天然的氧吧。
總體而言,董家莊村宛如一顆鑲嵌在山東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散發著耀眼的光芒。這裡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更有眾多扣人心絃、引人入勝的傳說故事,猶如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為這座村莊披上了一層神秘而迷人的面紗。
董家莊村地處山東省五蓮縣南部,隸屬於街頭鎮管轄範圍。它距離五蓮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僅有 14 千米之遙,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村莊坐落在 222 省道北側,背靠雄偉壯麗的馱兒山南坡。整個村落的佈局順應山勢,巧妙地呈現出梯狀東西分佈的格局,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顯得和諧而寧靜。
董家莊村東邊緊鄰著風景如畫的東徐溝,清澈的溪流潺潺流淌而過;西邊延伸至北西峪,那裡山巒起伏,綠樹成蔭;南邊依靠著險峻奇特的石門,彷彿一道天然屏障守護著村莊;北邊則與坊子接壤,形成一片相互依存的景象。其轄區面積達 1.3316 平方千米,地域遼闊。如今,村內共有 185 戶人家,居住著 524 位勤勞善良的村民。
說起董家莊村的由來,那可是一段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早在明朝洪武十一年(公元 1379 年),董氏一族從江蘇海州濟文店遷徙至此,並在此建立起了村落。當時,由於村子位於馱兒山山前,故而最初被命名為“山前”。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清朝初年,人們便依據村裡的主要姓氏將其改稱為現在的名字——董家莊。歷經數百年的風雨滄桑,董家莊村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和發展,始終保持著那份淳樸與堅韌。
【“反修橋”】
在街頭鎮董家莊村的南端,大約 20 米的地方,靜靜地矗立著一座古老而又獨特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