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街頭鎮的紅色文化,著名景區,新石器時代遺址…… (第1/3頁)
山東人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街頭鎮的紅色文化,著名景區,新石器時代遺址……
【地名志】街頭鎮(Jiē touZhèn)
鄉級行政單位,屬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先後榮獲“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中國花崗石之鄉”,“中國石城”,“山東省石材行業示範產業叢集”,“魯東半島城市群中的石材加工業和機械製造業強鎮”,“山東省中心鎮”,“山東省特色產業鎮”,“省級文明鎮”等榮譽稱號。位於五蓮縣南部,東經119°07′30.30″-119°23′29.03″,北緯35°32′10.20″-35°40′07.54″。東與潮河鎮、叩官鎮相鄰,南與東港區陳疃鎮、南湖鎮、三莊鎮接壤,西與石場鄉毗鄰,北與洪凝街道、松柏鎮為界。鎮人民政府駐后街頭村,山海路116號,北距五蓮縣城17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5.66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6.1千米,總面積230.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73.87平方千米。轄77個行政村,102個自然村,人口5.6萬。鎮人民政府駐后街頭村。地勢西、北部高,中、南部低。主要山脈有寨山、馱兒山、脈垛頂、尖垛山。境內最高峰尖垛山位於街頭鎮西、南部,海拔618米,最低點位於西洪河村東南部,海拔50米。以上諸山多為南北走向,花崗石構成。境內河道屬袁公河、傅疃河兩大流域,其中傅疃河境內流長20.3千米,流域面積174平方千米。該鎮擁有豐富的花崗岩資源和鐵礦石資源,素有江北石材第一鎮之稱。鎮西北部和東部大面積裸露出的燕山期嶗山花崗岩,縱橫分佈40平方公里,總儲量約50億立方米,主要有“五蓮花”、“五蓮紅”、“五蓮青”、“芝麻花”、“映山紅”等20多個品種。有1個省級傳統村落。李崮寨2014年入選山東省首批傳統村落。2009年11月16日,全國石材礦山開採技術現場會在街頭鎮召開,該鎮被中國石材協會正式授予“中國花崗石之鄉”稱號。2015年11月,該鎮又先後被山東省石材協會和中國石材協會授予“山東省石材行業示範產業叢集”和“中國石城”榮譽稱號。李崮寨風景區是山東省重點風景名勝區。駝兒山,前人多有詠山詩作。馱兒山反洋教舊址。昔建街頭莊蒙養學堂。曾建立中共街頭鄉特別支部。新111師(原東北軍111師)師部駐地舊址。境內有東城仙遺址和牌孤城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街頭鎮因駐地前 、后街頭村而得名。兩村為明初建村,因靠大道,為人們貿易活動場所,得名街頭。街頭鎮原為日照縣所轄。1943年解放,同年建政,為日北縣街頭區;1945年10月,日北縣撤銷,劃歸藏馬縣,設為第三區;1947年5月,建立五蓮縣,為五蓮縣街頭區;1958年1月,撤區並鄉,全區設街頭、坊子、遲家莊三個鄉;1958年秋,將三個鄉合併成立人民公社,稱“火箭人民公社”。1959年春,改稱街頭人民公社。1965年6月,東部劃出16個村成立王世疃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銷公社建制,改為街頭鎮;2000年12月,原街頭鎮與王世疃鄉、杜家溝鄉合併為街頭鎮。
駝兒山,位於鎮境中北部,主峰海拔386米,其後有一小峰與之相連,狀如老翁負兒,故名駝兒山(《齊乘》稱石駝山)。前人多有詠山詩作。
馱兒山反洋教舊址。位於街頭鎮馱兒山一帶。坊子村厲用九領導的農民起義,在馱兒山安營紮寨。1898年,以坊子村民厲應九為首的馱兒山農民起義,震驚了清政府,釀成了著名的“日照教案”。反洋教鬥爭遭到大批官兵武裝鎮壓,在眾寡十分懸殊的情況下,起義最後失敗。
街頭莊蒙養學堂,始建於清朝末年,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歷史。九十年來,不僅在傳播文化知識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為革命和建設事業